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者,吟咏性情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这句话用在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在此,仅从一个方面来说明。李白生性豪迈恣纵,他的诗歌意象也多奇幻色彩。他特别喜欢恣意的夸饰,如他写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相似文献   

2.
诗的发展同诗之生成和诗之衍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诗之生成决定了诗的盛衰,同时诗之衍变以流动的方式作用于诗.中国诗的发展轨迹呈陨落状,章试从诗之生成、诗之衍变等方面来探究诗陨落之根源。  相似文献   

3.
《春秋繁露》是臣道观在肯定君尊臣卑的前提下,以“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为理论中介,摆脱了以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对“圣君”的严重依赖,比较重视充分发挥臣子的主观能动性,并认为只有儒士才是充任朝廷各级官吏的合格人选,从而完成了儒学臣道观的构建,也奠定了西汉中叶至两宋时期儒士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传统政治文化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机”一词的一般界说是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过程。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普通心理学中 ,它被归于个性倾向性之中 ;而在应用心理学分支 (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之中 ,它又往往作为独立的研究论题出现。动机心理研究既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又有很现实的应用价值 ,因而愈来愈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值此由认知革命导致心理科学出现激动人心的迅速发展的岁月 ,心理学家们也密切关注动机心理的深入研究。强调动机与情感作用及其与认知关系的“热认知”思路 ,成为今日心…  相似文献   

5.
诗(以下包含词、曲)中有画,是诗论中众所周知的话题。但诗中有戏,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诗中有戏,即通过一首诗的动作性语言等所表现出来的短小的矛盾冲突,再现生活的形象,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例如晏殊的《破阵子》: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甲诗的某些诗句,句型与乙诗中的某些诗句、句型相同相近,因而构成了两诗之间的血缘联系,我们称之为“《诗》血缘句”通过对它的研究,对《诗》的创作形成,成诗的时间、诗的作者、流传、传授过程、分类,诗与音乐的关系,《诗经》时代人们的对诗歌的理解,诗的创作手法、诗的注疏等一系列问题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学术研究贵在求实与创新.现今各种学术著作的出版可谓层出不穷,但却良莠不齐.许多出版社都偏爱那些大而无当的通论或通史性的鸿篇巨制,而对专题研究性的论文集不感兴趣.实际上,在精心写成的论文集中,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推出了"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张艳国自选集>即是其中的一本.收入该书的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着史学理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等三大专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也是该书作者多年来着力考察的三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关作者在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数篇文章予以介绍,本文仅就该书对后两个专题的研究特色和理论创新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8.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9.
王士稹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论及明诗情况的竟占有十三首之多。这十三首对明诗议论的诗句不仅从细微处显示出王士稹独到的诗学眼光,更从宏大处看出他对整个明诗的看法。从对明诗的论述来看,王氏不仅推崇神韵风雅之诗风,还明确提出诗贵自然传神之旨,尤其是他“出入唐宋”的主张乃发前人之所未觉。作为清初的代表诗人,王士稹对明诗的眼光和议论以及他自身的诗学阐述也会深刻影响到清代中后期有关明诗的研究,这在诗论史上也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幕交易的禁止,是各国证券市场法则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内幕交易禁止的规定,见之于诸多法律、法规条文之中。本文从内幕交易构成、内幕交易的防范,以及对内幕交易的处置,对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综述,并与国外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和评价。本文发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之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指导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的发展同诗之生成和诗之衍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诗之生成决定了诗的盛衰,同时诗之衍变以流动的方式作用于诗.中国诗的发展轨迹呈陨落状,文章试从诗之生成、诗之衍变等方面来探究诗陨落之根源.  相似文献   

12.
论宋荦的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荦为清初“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中开府江南,与王士禛主持南北风雅,声名卓著。宋荦的诗学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漫堂说诗》中,其论诗追源溯流,与明末清初反思复古的思潮相一致。历来论者多认为宋荦为宗宋一派,事实上宋荦兼采唐宋,而以唐人为旨归,“宋诗派”之说未为笃论。宋荦上承严羽“妙悟”说,昌言“悟诗”说,与王士禛之“神韵”说同出一源,对清初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耒《读中兴颂碑》诗,着重于评述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平定之功,咏史抒怀,表达了强烈的盛衰兴亡之感,平易劲健,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4.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15.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6.
论徐世溥的游记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溥的游记所写的大都是他的家乡-江西新建境内西山一带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动人的远古传说、灵迹佳境。当他的审美目光越出西山之外的社会,面对盛衰无常、变动不居的现实,也不禁有沧海桑田之感。徐世溥游记行文缜密,描写细腻,用词造句清新雅洁,形成了他的独特文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受到了古人如王士Zhen、今人如谢国桢等名家的称赞。  相似文献   

17.
“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的界划,是一个异说纷纭、久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及其写作诗话的实践,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归纳出诗话体例的几个要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两种主要形式——诗话与诗说之间划出了界限。由于王士本人及《渔洋诗话》的权威地位,本文得出的结论也由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各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成对事物利害的认识,并进而创立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  相似文献   

19.
清人章学诚曰:“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就文体而言,先秦是散文文体发生的重要阶段,它孕育了后世诸多文体样态的萌芽,也有一些文体在此一阶段由萌芽而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20.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往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紫式部的中国情结》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关系。紫式部是一位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日本女作家。她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成这部流芳百世的杰作,它的出现汲取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精华,并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