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个性的弘扬。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精心组织与指导学生去品读文本、感受文本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8):17-18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色彩,必须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教给学生评点语言文字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让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的"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4.
5.
《考试周刊》2016,(41):32-3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各种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新措施"粉墨登场",有价值、有创意、有见地的理念在课堂上真是热闹纷呈。再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失去"语文味",迷失语文的本真。小学语文课堂上总有几层云雾微笼,使得语文教学渐失语文味。作者提出追寻"语文味"的馥郁芳香。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立身之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必须从文本解读起步。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感情的丰厚,也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读懂外,还要读出语文味,用教师的专业眼光,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尽力满足教学需要。一、直指:语言形式的秘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  相似文献   

7.
语文老师喜欢选择文学类文本,因为文学类文本教学往往能收到潸然泪下、怦然心动、掌声雷动的舞台效果,语文老师不讳言文学类文本“有可讲的东西”,非语文老师也爱听这样的语文课。相比之下,一些非文学类的实用文本,虽然被编在教材中,却不被待见,非但公开课上鲜有老师愿意献课,平常教学中老师们也觉得它们主题单一,语言乏味,难有煽情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语文味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陶醉、忘我的快感,是课堂的生命,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打造"语文味"课堂的方法是:巧设导语,酝酿"语文味";低吟浅诵,诵出"语文味";含英咀华,悟出"语文味";润物无声,释放"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公开课在很多地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同时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等原因,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0.
科普类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站有一定地位,其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它貌似姓"科",其实姓"语"。它有对科学知识认知的任务,但更需要关注承载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本文针对科普类散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生动的教学实例,从文本语言、情感、趣味、实践四元素入手,就如何上出科普类散文浓浓的语文味,实现科普类散文本色回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认为理工类高校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增强文本意识,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常晓鹏 《考试周刊》2014,(70):31-3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味的生成,使教学回归本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时,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难点、空白处等放慢脚步,细细体会,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式乃至一个空白点等散发着语文味的基本着力点。抓住这些着力点,品文字之美、赏句式之妙、领迁移之力、感空白之点,在反复的推敲、咀嚼、运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使课堂散发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黄素珍 《学苑教育》2019,(13):34-35
科普说明文结构清晰严密、表达多样化、语言准确生动,有着独特的美,蕴藏着言语表达技巧,但一不小心就会被上成科学课。教师应当回归科普说明文本身,依据其文体特点,关注语言表达,从文本结构、文本经典句段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实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令课堂散发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7.
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从文本和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日积月累形成文化的积淀,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指的是教师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融入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认知,添加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剖析,点缀新式理念的课程标准,熬出一锅以学生为本位、师生互帮互助的和谐之味。重在让学生以味助学,以味相长,以味阐意,与老师互学互进互享互赢。让这种"语文味"弥漫到学生特色发展的空间中,扩散到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的"空气"中,洋溢于课堂教学丰富化的氛围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寻"语文味",不仅是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必要性,而且是学生感悟和吸收语文美味内化为语言实践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20.
杨峰 《广西教育》2013,(29):24-25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