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籍,中唐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卷382—386),通检之,其中与商有关的共计十七首。这些诗分别是(1)《野老歌》“西江贾客珠百斛”,(2)《贾客乐》,(3)《江南行》“江村亥日长为市”,(4)《泗水行》“城边鱼市人早行”,(5)《南归》“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6)《送南迁客》“蛮州市用银”,(7)  相似文献   

4.
清初明遗民编选的当代诗选将近五十种,流传至今的尚有二十五种。这批丰厚的遗民诗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出的《遗民诗》的光辉所掩盖,它们的价值也未为今人所知。遗民选家源自其对易代之际时代氛围的切身感受而对选本采选对象、体例、风格所作出的独特选择是《遗民诗》所缺失的。在目前存世的选本中,有大量重要且未被《遗民诗》所收录的诗人诗作,因此它们对于考量清初遗民诗史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选本体现以下特点:1.诗史题材的大量涌现;2.多真情实感的抒发;3.偏好沉郁悲壮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8.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历来为《孔雀东南飞》一诗难解之处。其难并不在于对此诗句本身的理解,而在于应怎样解释才能使之与前文所提到的“共事二三年”统一起来。对此问题,绝大多数选本(包括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的解释大意是这样的:“新妇(刘兰芝)最初嫁到府吏(焦仲卿)家时,小姑(府吏之妹)刚能扶着床走路;如今新妇被驱遣回家,小姑已长得如同我(新妇)一样高了。”这样解释后,注者自觉前后矛盾,(因为前文所说刘兰芝到焦仲卿家  相似文献   

9.
新诗发展之初,涌现出一批以白话旧体诗为内容的诗歌选本。徐珂选取唐代至清代女子所作旧体诗歌中内容生活化、语言浅显的篇目,以求贴近白话新诗的创作标准。选本既体现了徐珂的选诗观,又体现了徐珂对历代女性作家群体创作价值的肯定,意在对近代女性诗人的创作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重要蒙学读物与诗歌名选,《小学弦歌》的诗选关涉“教”与“戒”两大基础面相,编选路径以“诗歌”之瓶装“教化”之酒,欲于学童“天性未漓”之时,向其传授日常伦理、立志修身、为官准则等,以达到“厚人伦,励风俗”的诗学效果。该选本秉持教化为先、以诗训蒙的诗学宗旨,标举重情重理、至性至情的诗学范式,彰显温柔敦厚、文质并重的诗学主张。该书亦存在选诗题材雷同、编排失序等缺陷。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与鲁迅是古今文坛创作谨严的名人。杜甫的诗作在唐、宋时代,即被作为创作典范为人称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王安石在《杜工部诗后集序》中写道:“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以诗人论诗人更见杜诗之高妙。杜甫是个天才而又勤学苦练的诗人。他由于“读书破万卷”于是才“下笔如有神”,才臻于“诗兴不无神”的境界。他的诗歌皆是他反复吟咏,精心琢磨的结果:“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  相似文献   

12.
赵嘏是晚唐前期著名诗人,长期受困于科场,久试才得一第,却只委授渭南尉一职,不久即郁郁而卒,终于渭南任上,世称赵渭南,其诗歌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历代诗集诗歌选本对嘏诗的选录情况、历代诗话诗评家对嘏诗的评议情况以及诗歌版本流传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赵嘏诗歌在后代的接受情况,以期给予诗人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3.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儒者,有远大的志向。他唯愿有朝一日通过“蟾宫折桂”而有所作为。在二十几年的科举生涯中,他尝尽了辛酸,写下了众多的干谒诗。在晚唐科举腐败的大背景下,要想中得一第尤为不易,杜荀鹤在科场中蹭蹬之久,求功名之心切也是晚唐诗人中少有的,他是晚唐少有的一位醉心于科场,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论虽不如创作,但亦有特色。可从“选本”,“诗格”、“评论”三个方面探讨。先说“选本”。选诗就是一种文艺评论的形式。选家总有一定标准和眼光,是通过  相似文献   

15.
部分唐诗选本中收录了《南湖》一诗。其作者尚有争议,或为朱庆饮,或为温庭筠,两者均为中晚唐诗人。诗家称他们“颇能刻画景物”“体物工细”以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南湖》诗的内容是:“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落满回塘。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深湘。漂然蓬艇东归客,尽口相看忆楚乡”。其中“芦叶有声疑露雨”一句令人颇为费解:这种“声”是怎样产生的?作者为什么没有点出来,而只是笼统地说“有声”?它为什么与“露雨”之声如此相似而致使作者生“疑”?有的选本以首句中…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选诗角度与注释方法都不同于其他诗歌选本。尤其是注释部分,钱先生采用了中西结合、古今比较、修辞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仅仅是他运用“文学笔法”和“诗意的对话”两种注释方法,把诗歌的注释当作文学评论来写,用其他诗人的诗歌去解释诗句,这些方法的运用也显示了钱先生的才华与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边塞诗大都写于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的二年间。诗中描绘了他在西北边陲目击的大自然壮丽情景,摹写真切,色彩绚烂,明显表现出诗人前期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唐诗选本中都把《使至塞上》收入其中,但笔者认为,多数选本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的注释是不确切的,甚至是缺乏王维诗蕴的意境。故对“千古壮句”做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戴昺为南宋诗人戴复古之侄孙。其诗格清新自然,尝为戴复古、杨万里所称道。《东野农歌集》收诗105题136首,有五个足本和二个选本,常见者为附录于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九之本。清吴之振《宋诗钞》选入50题57首,作《农歌集钞》,误将戴复古的两首五律《小畦》与《有感》也作戴昌诗钞入,《四库全书》与《全宋诗》,也承袭此误。戴品“嘉定中发解于州”,未中进士,《四库提要》、《全宋诗》和《全宋文》误作“嘉定十二年进士”。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