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通俗小说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上海与天津为创作出版中心。南派通俗小说起步较早,在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形成狂潮。北派通俗小说虽比南派起步晚,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却以作品质量胜出南派,至今大多数作品仍在读者中流传。北派通俗小说勃兴原因与清末民初天津报刊业的繁兴与竞争密不可分。大批通俗小说不是由出版机构付梓,而是由各报馆连载后出版单行本,便成为民国时期北派通俗小说创作与出版的最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徐先知 《时代教育》2006,(12):163-163
明末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促使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所反映出的通俗小说的出版规律也是由于通俗小说的逐渐商品化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明万历年间的建阳书坊主余象斗出于商业目的,出版、编撰和评点了许多通俗小说,在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对小说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拟从出版、编撰和评点三个方面对余象斗和通俗小说的关系做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明代通俗小说刊刻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通俗小说的出版中心是从福建建阳,逐渐转向以苏杭为中心的江浙地区,这是出版商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小说作为一种商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通俗小说十分畅销,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通俗小说名家名作,有些小说的畅销程度甚至令今人吃惊。他们之所以如此畅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符合了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适应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民营书局为了生存发展也大量出版通俗小说。这些小说的畅销不仅是出版史上有意义的事件,对今天出版业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1930年《啼笑因缘》连载、出版后,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通俗小说代表作。1956年它的重版是“十七年”文艺范式的一次复杂运作,从中可以看出,在政治语境下,张恨水小说与评论范式、作家身份认同以及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旧式通俗小说式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今年是向恺然(平江不肖生)先生诞辰110周年。向恺然先生是民国通俗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江湖奇侠传》、《留东外史》、《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作品一问世便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为此,我们与天津的《品报》(电子版内刊)经过共同策划,特别推出了平江不肖生专题。  相似文献   

9.
经过数年努力,由我校历史学院张研特聘教授和孙燕京教授负责选编的大型民国史料丛书<民国史料丛书>1128册,已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大象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文系陈大康副教授出版专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24.8万字) 本书论证了明清通俗小说兼为精神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双重品格,指出同时服从文学演进与商品交换、流通规律,是其运动方式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原因。在勾勒通俗小说发展轨迹时,改变了沿用已久(?)“社会——作家——作品”的分析方法,以及将作家作品分析串连组合的小说史撰写惯例,构建了作家、读者、理论、出版与官方文化政策共同制约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型,并强调整体运动规律及其内部有机联系的把握,从而较圆满地解释了一些过去未曾寻得答案的文学现象(如明初至叶近两百年的创作空白等)。此外,在小说研究领域引入定量分析,也是本书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倩倩 《文教资料》2014,(27):36-38
近年来民国语文教材陆续出版,随即引起一阵教材的民国复古风。这股热潮背后所引发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民国老教材的热销,既是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对民国教育理念的"心动",又是视觉时代"眼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李兴茂 《人民教育》2012,(11):37-39
民国教材有点热近几年,中国文化界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民国"关注,有关民国的各种图书竞相出版,有重写民国历史的,有展现民国风度的,有赏评民国学人的,有回味民国女子的,有笑侃民国军阀的,有发掘民国韵事的,有探佚民国奇闻的,当然也有揭露民国乱象的,大多销路颇好。有一本书《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其书名似乎正好反映了这种现状。与此同时,精明的书商还将目光投向了一块特殊的宝地:民国教材(确切地说应为"民国国语教材")。据笔者目力所及,各种版本的民国教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通俗小说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表达自己的牢骚与感伤,通俗小说成为文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被引入通俗小说,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文人品格。文人们将通俗小说视为"立言"之一种,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这些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被称为"文人小说"。清代通俗小说的文人化进程也是通俗小说走向真正的独立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 ,美国通俗小说经历了酝酿、反拨、高涨的发展过程。这其中 ,60年代通俗小说是具有承启性质的一环。这一方面继承了此前通俗小说创作的传统模式 ,另一方面又为 70年代通俗小说的创新与繁荣打下了铺垫。通过对 60年代美国多类通俗小说创作情况的介绍与分析 ,来求证这一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为本文之旨  相似文献   

15.
<正>前几年,社会上曾掀起一股民国教材热,虽然一些专家对民国教材、民国教学方式推崇备至,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对此还是陌生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系统而全面,精审而合理,特别适合广大语文教师进行研读学习。写作教学,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们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通俗小说之所以深深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流向契合,能够带给读者心理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通俗小说情节的传奇性、生动性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通俗小说语言的传神与生动带给读者思维狂欢;通俗小说情感、题材的丰富多样带给读者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7.
民国老教材近来备受出版界关注,与《民国小学生作文》同期出版的还有青年出版社的《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这是一套1932年出版,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制插图的民国小学启蒙教材,包括《幼童国语读本》、《儿童国语读本》、《少年国语读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四十篇课文。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以儿童的思维、语境编写,把生活的哲理、常识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场景里,没有一句说教。  相似文献   

18.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潮流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状况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通俗小说的理论倡导和探索是重要的一方面。通俗小说以序跋、评点等形式从为提高通俗小说地位的“正名”之论、创作的定位、创作理论到评点式批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以历时性的群体智慧形成了明清通俗小说的理论系统。这种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夏“丐”荨     
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  相似文献   

20.
通俗小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因此官方并不重视对通俗小说的著录,目录学史上缺乏专门著录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然而到了近代,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直至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正式形成,即孙恺第先生所编辑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文章将首先探讨孙先生之前,对于通俗小说的著录情况;其次,浅析《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著录通俗小说书目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最后,简略分析孙楷第以及他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目录学学术和目录学史层面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