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现在的消息,一般要求以客观的形式出现,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主观判断。即使想通过报道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的事实来表达倾向。对于报道事件性新闻来说,最常见的消息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整条消息根据某一事实的各方面的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将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置于最前面,于是就形成“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就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例如下面这条美联社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一 意境是婉约词的灵魂。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鉴赏和批评中,意境(境界)被誉为古诗词尤其是词的灵魂,成为评判其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意境,也称境界,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意境简称词境,是指词在创作和鉴赏中主观“情”和客观“景”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意蕴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境”的说法颇多,其中当以王国维的论述最为贴切精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里能不能讲道理?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新闻理论是断然否定的。他们有一条所谓的新闻客观性法则,宣称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而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加个人评论。有的资产阶级大报,甚至在报头上印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字样,以显示其超然和客观。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话”不就是发表意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意境美,是写活写美通讯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将通讯演绎为优美散文的成功阶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作为散文美的灵魂,是作者的情与描绘的客观的境(景)交相融合而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即所谓内情与外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表达的客观性——渗透于西方消息写作中的职业精神。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所谓“客观性报道”只是一种神话,因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象”,是“观念的东西”,体现着记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结果及情感态度。一句话,新闻具有意识的品质。在新闻报道中,是意识选择了事实,意识判断了事实的价值。其实,在西方新  相似文献   

6.
客观报道手法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记者只是客观地记叙事实,实际上他是用事实来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体现一定的宣传报道意图。新闻界的行话称之为“用事实说话”。早在1946年9月,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这样解释“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原载1946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这种客观报道手法的巧妙之处,正在于能将记者的主观思想倾向与报道意图,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导刊的新闻是做出来的。 我们一直在说“做导刊”,而所谓做导刊,指的就是做导刊的新闻。新闻而可以“做”,这恐怕正是新闻性导刊与当日新闻的区别。在这里,“做”是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它的能否成立,实际上要看我们能否为它找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一般说来,新闻总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判断,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就是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公众描述事实,评价事实,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之中。我们的新闻实践也证明,客观报道是适应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报道方式,运用得好,就能说服和赢得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西方流行的新闻报道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客观报道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新闻中,记者不发议论。新闻与评论、社论分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新闻界就出现了要求记者尽可能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的倾向。本世纪初,将消息与议论分开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准  相似文献   

11.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12.
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境”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事物,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情景交融,景物和事物有了生命与感情,这样共同促成了“诗中有画”,象一幅彩图推给了读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一幅完美的枫桥夜泊图,近处是江枫、渔船;远处是霜天和乌啼那个方向落下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寺庙。诗人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  相似文献   

13.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与传统的动态新闻相比,  相似文献   

14.
中央新闻机构对驻地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新闻报道。中央台也一直要求我们驻疆记者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的。驻疆记者,踏着新疆的大地,呼吸着新疆的空气,生活在新疆人民之中,当然要立足新疆。从新疆发生的各种事实中选择适宜报道的事实。我长期在新疆当地方记者,对“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的理解,就是新疆发生的新闻事实地方特点越显明,事实所含有的全国意义也越大,其报道价值也越高。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实要特,意义要大。所谓了解事实,就要着重了解这种事实;所谓选择事实,就要选择这种事实;所谓报道事实,就要报道这种事实。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大都要体现在了解、选择、报道事实之中。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在了解事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我国美学中的一个特殊范畴。它是表现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和某些园林、雕塑、盆景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境,是指外界的环境、景象,所谓意,则是指创作者的情趣、哲理。意境是意与境、景与情、心与物的结晶和统一。王国维认为,作品只有创造出意境,才可以称之为艺术,才是美,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怎样的作品称得上有意境呢?王国维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也。”他还以著名词人姜白石的作品为例,明确界是“意境”为“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确实,大凡一首好诗,一幅好画,一尊雕塑,无不将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从而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现代汉语辞典》)。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著名记者白夜说:“意境也是新闻范畴里的概念,特别是报告文学,人物特写中非涉及不可。当然,短短的新闻也可以给读者一种意境”(《新闻战线》1982年第7期)。意境作为审美特征,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为什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一切文章都是文字的艺术;探寻新闻色彩美的意境,是新闻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讲来,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境是美学思  相似文献   

17.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18.
何为新闻写作中的“曲笔”呢?就是记者和编辑依据客观的新闻事实,遵照一定的宣传倾向,在选择新闻事实素材、历史背景材料、结构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和某种侧重,使新闻作品的主旨以藏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构造出一种与文章相互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受到感染,给人以联想、反思、领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民间舆论中,记者的形象是极端的:一种是“官方的记者”,被认为缺乏中立,一味为官方机构说话,内容空洞、文风呆板;另一种是“民间的记者”,为老百姓撑腰,手持舆论监督利剑,似乎只有搞批评报道才是好记者,也不管说得客观不客观。换一个角度,这折射出了不同的媒体或记者,在面对事实阴暗面时的两种态度。前者,对阴暗面熟视无睹,缺乏问题意识;而后者,是一种“愤青”意识的体现,非黑即白。因为不少新闻走了极端,才使群众对记者的印象呈现两极分化。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要多用一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观,有建设性地去报道。“讳疾忌医”和“一棍子打死”,都对社会无益。  相似文献   

20.
李媛 《中国广播》2014,(9):101-101
1.把事实报道看作与舆论引导无关,缺少连续报道未确证的、乃至失实的事实。这是因为,舆论一般要经过事实了解、价值判断、特定倾向达成“共识”三个阶段。观点都是事实的浓缩和提炼,撇开事实,直接诉诸于观点、态度的舆论,效果是很有限的。尽管客观新闻学主张记者只能报道事实,不能添加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此种理论、原则正遭遇挑战,不仅在有着夹叙夹议新闻叙事传统的我国,在西方的消息、通讯和综述等报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