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方面、从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方面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进行。一、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是指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是非、好坏,就是获得了道德认识。这是形成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如对英雄人物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道德观念(又称道德认识)是构成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基础,对这三者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由于道德观念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思品课尤须突出道德观念的教学。 所谓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解决好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导致知行脱节。所谓道德内化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的过程。即沿着理解(掌握道德概念)──认同(产生道德需要)──信奉(形成道德信念)发展的。解决道德内化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由于青少年思维发展不平衡,阅历浅,理论水平不高,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善与恶等等,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即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知识;将学生原有的错…  相似文献   

4.
<正>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标志有两点:一是道德观念的形成;二是具备一定的道德辨析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不能忽视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的培养。道德辨析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素质和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由于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技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差了。因此,培养技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当务之急。怎样培养职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晓之以理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形成的主要标志,是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观念的确定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必须晓之以理。可以说,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老师对他们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知是主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形成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尚且肤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传授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训练道德行为 ,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其中道德认识的理解、巩固和行为的训练 ,都依赖情感的激发。如果没有道德情感 ,认识只停留于口头 ,行为训练无法实现 ,那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可见 ,激发道德情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途径 ,而情感的激发又凭借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外界因素即趣味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寓德于情 ,寓理于趣。没有情感就说不出激动人心的话 ,写不成观点鲜明的好文章。同样的道理 ,没有道德情感 ,正确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树立 ,规范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形成。小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10.
金绪泽  邢璐 《教育探索》2012,(1):144-145
道德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它包含了“认知—态度—信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道德认知的过程是接受者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德性和德行的过程.道德态度转变的过程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深刻的道德认知、坚定的道德意志和强烈的道德情感有机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教育这个概念,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等要素。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有必要弄清这些要素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道德认识——指道德观念,就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也是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评价。学龄前期的幼儿,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就已经逐步掌握了不少关于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和善恶的初步道德观念。入学以后,他们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扩大和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使政治、道德观点都发展起来,从懂得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爱祖国、爱人民,到逐步形成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逐渐转变成信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标志有两点:一是道德观念的形成;二是具备一定的道德辨析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不能忽视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的培养。道德辨析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素质和评价能力。笔者结合小学思品第十二册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辨析能力的培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按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爱憎、喜厌、荣辱、美丑等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或外部标志,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体验?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并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耳、入  相似文献   

15.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和倾向。由此可见,品德是一种心理活动,受着环境和社会的广泛影响,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对未成年人来说,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一、家长的自我教育1.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家长,自身的思想品德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能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活动。但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优良的道德品质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和磨炼而最终实现的。与未…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年龄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的还不完全,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道德观念以致改变人生。所以,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是及其必须的。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中英小学德育教学进行了简要比较,并分析了英国小学德育课程对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是其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可以对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纠正产生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般认为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道德概念、命题和规则等 ,主要包括集体、真诚、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导和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可以看出 ,无论从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说品德教育,首先得理解什么是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基本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这阶段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  相似文献   

20.
为了便于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培养问题,我想就道德品质的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分别谈谈自己的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个人的道德观念,是从大量而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概括出来的,青少年儿童表现得更明显。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一致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观念,如果这几方面的影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就容易模糊认识。几年前四人帮“破师道尊严”,而父母又要子女尊敬老师,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一致,同样会造成这种情况。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与其年龄特征有关,如考试时“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