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对曾昭贤同志批评的答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曾昭贤同志的《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以下简称曾文,凡是出自曾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一是经过五年多的争论,事物可以“一分为三”的命题终于被人  相似文献   

2.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李延祥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李文的主题,我完全赞成,但对李文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我则持有不同意见。关于全面论述“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我有另外的专题文章,这里仅就李文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动词作动词的状语,语法学家作过不少的研究。动词是否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认识不很一致。有的认为能作状语的动词很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其他动词很少做状语”(下册,第343页);《汉语知识》也认为:“动词有时候也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如‘他微笑地看着’”(第17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有的认为个别的动词必须带“地”才能作状语,华宏仪的《实用汉语语法》指出:“有时,个别的动词可以作状语,但必须带‘地’字”(第137页);华中师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说:“动词作状语的很少。能用作状语的,只有‘关心、同情、注意、拚命’等几个,而且要求带‘地’ ( ‘拚命’例外)”(第16页)。说法虽有差别,但见解都很相近。有的根本不提动词作状语,吉林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1972年版)和曹蔚文编写的《语法基础知识》都没有讲到动词可以作状语。以上三种见解,在我们看来,并不都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在专家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第二册课本第 62页 :“他画的人物……人们称赞说 :‘吴带当风’。”第 1 3 7页 :“陆游从小好学 ,他写诗回忆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中国历史》第三册课本第 2 9页 :“数十年后 ,不仅‘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课本第 1 3 2页 :“号召‘爱国之豪杰共图之。’”按规范的标点符号用法 ,上引前两例属直接引用 ,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后两例属部分引用 ,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引文的标点问题@徐敏$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九冶二中  相似文献   

7.
是源赖朝,不是赖源朝⊙陈家国人教版新编高中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58页注释①说:“12世纪末,日本一个武士集团的首领·赖·源·朝当上了‘征夷大将军’,控制了日本的政权。他把将军的政厅‘幕府’设在镰仓,因此历史上称之为‘镰仓幕府’”(着重号是我所...  相似文献   

8.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9.
我在《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的文章(以下简称《初析》),对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出现的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坚毅同志在《韩山师专学报》1988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一文对我《初析》作了答辩(以下简称《答辩》)。这很好,我欢迎。但对他的观点我仍持不同意见。现就他在《答辩》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隐”,完全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亦将虚心听取。  相似文献   

11.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中二册一、《土地》中说“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一片片土地象带上了镣铐似的”这里的“镣铐”指代什么? 二、“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拿来主义》) 1.这句话中“抛来”与“抛给”有何  相似文献   

13.
一“为生民立命”冯友兰在《新原人》自序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由此不难想见,冯友兰构建他的新理学体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冯友兰认为,“对于真际之理智底了解,可以作为讲‘人道’之根据。对于真际之同情底了解,可以作为入‘圣域’之门路。”(《三松堂全集》之四,第15页。以下引文皆出此卷,只注  相似文献   

14.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北京,中华书局)对“近者祸”一句未加注释,不过该书上册第一分册333页说:“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非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汉语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实事求是这一真理领导我们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122页,以下只注页数者均引自该书)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提到了‘求’就是  相似文献   

17.
日前,记者就如何“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问题,特别采访了《小学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的名誉站长、特约研究员杨国军教授。杨教授说,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同志思想政治理论中反复阐述的重点。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以“有理想”为首位的  相似文献   

18.
曾钢城同志《古汉语新论集稿》( 1989年河南教育出版社)第36页说:“至于‘羹’的词义由带汁的肉转移为汤,这是中古之后的事了。如唐人王建的诗《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可见他把“羹汤”之“羹”释为“汤”。我对此说法不敢苟同,理由如下:(一)如果“羹”作“汤”解,那么“羹汤”就是由两个同义词组成的复合语,是并列关系。但是《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新1版)第2 0 84页“羹”注释(一)云:“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如:菜羹、肉羹、豆腐羹、橙子羹。”可见“羹”作“浓汤”、“浓液的食品”解时,…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花市》一课后面介绍的一则“小知识”《重叠》中说:“形容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以后表示强调或程度的加深,含有‘很’或‘非常’的意思。”(见课本232页)我以为此说不够全面确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一度出现的崇尚人治的法律虚无主义现象作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过去我们“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他进而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系列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精辟论述,不但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