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金英  谢太平 《新闻界》2005,(1):100-101
2004年9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一位南京师大附中的教师以化名发表了题为《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的一篇评论性文章,作为对前不久《扬子晚报》报道的《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回应。这篇报道以2004年高考南京本科录取人数前一年少了600人,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为由头,在报道中发表了一些批评南京教育的意见,诸如市民批评南京的学校没有像苏北的学校那样“死揪”;  相似文献   

2.
点到为止     
光明日报大力宣传用正确思想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光明日报3月29日发表《一位研究生关于高校思想阵地问题的来信》说:“有些人打着所谓‘讲学’的幌子,到各大专院校推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其真实目的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该报就这封来信加的编者按指出:这封信“反映和批评了个别人以给大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为名,在青年学生中散布西方腐朽思想。”4月3日、7日、12日、14日,该报又连续发表了《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高擎弘扬主旋律的…  相似文献   

3.
二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两封读者来信,一封亲信认为《社会主义好》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战歌,一封来信则认为这首歌词有严重问题。到底哪一种意见对,人民日报在发表达两封来信的同时,发表了秦犁的文章《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刊去年第2期刊登了题为《一篇批评报道挖出两名“倒爷”》的文章,叙述了台州日报发表了《黄岩农药厂大批农药流向黑市》后所引起的风波。谁也不曾料想到,这场风波竟成为一起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5.
“批评难,监督难,怕打官司,怕纠缠。”这话反映了当前报纸开展批评的难处。但是作为一级党报,回避矛盾,不敢反映缺点和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排斥对某些消极现象的批评和揭露。今年元月17日,我们采写的长篇通讯《蜕变——记原市城建局副局长刘同忍的堕落》,《菏泽市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月4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市委召开了座谈会,并发出文件要求在全市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报对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批评,是在去年11月就展开了,我们连续发表了一组言论(《上了“红头文件”的摊派都合理吗?》《打破一块挡箭牌》《且说九牛身上拔一毛》);一封村党支部书记的来信(《农民负担何日轻?》);一篇调查报告(《农民负担知多少》)。这组批评报道不仅在时间上超前,而且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引人注意的观点,例如:正确估计农民富裕程度的观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量力而行的观点等等,尤其是批评用“红头文件”向农民搞摊派,更  相似文献   

7.
1982年11月26日和12月13日,羊城晚报、人民日报分别发表署名文章,对一些报刊宣传绍兴的“农民红学家”胡世庆一事提出了批评。为弄清真相,浙江日报和浙江《经济生活报》派出了记者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了实地调查,于今年1月写出了一份《关于“农民红学家”报道事件的调查》。现将他们寄给本刊的这份《调查报告》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闻出版报》1994年3月9日发表《法制日报》记者张新庆写的题为《新闻媒介如何报道官司》长篇文章,其中有“建立必要的案件报道规范”一节,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报对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批评,是在去年11月就展开了,我们连续发表了一组言论(《上了“红头文件”的摊派都合理吗?》《打破一块挡箭牌》《且说九牛身上拔一毛》);一封村党支部书记的来信(《农民负担何日轻?》);一篇调查报告(《农民负担知多少》)。这组批评报道不仅在时间上超前,而且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引入注意的观点,例如:正确估计农民富裕程度的观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量力而行的观点等等,尤其是批评用“红头文件”向农民搞摊派,更是切中时弊。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据上海市委宣传部综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市宗教学会的材料反映,去年一些报刊(有的限于内部发行)上发表的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存在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违背党的宗教政策.去年九月七日《报刊文摘》刊登了摘自《旅游报》的一篇题为《湘乡云门寺破除迷信效果好》的文章,介绍湖南湘乡佛教云门寺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寺内观音大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七月一日在报上公布以后,全国省、市、区报纸以大量的篇幅发表消息、通讯、文章,宣传《决议》的精神,报道各地学习情况。一、发表消息、通讯,报道各地区各单位学习《决议》的情况,有的加了刊头《学习<决议> 总结经验团结前进》、《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  相似文献   

12.
宣传改革、支持改革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怎样把进行中的改革报道好,搞得引人入胜,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这是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组织并执笔采写的《本报对贵阳街头280多行人的随机调查表明:改革是群众最关心的话题》的报道6月21日在贵州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都在一版显著位置转载,不少同行也认为这篇报道有新意、有突破。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采访,又是怎样完成这次报道的呢?去年十月,报社为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照片的编辑处理.是指编辑运用版面语言有目的地策划、选择.修饰、配置新闻照片,从而使新闻照片在版面上形成了主次搭配得当.先后有序、轻重适宜,能充分体现编辑部立场、态度和思想倾向的最优版面布局.一、编辑参与新闻照片拍摄的策划.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有许多种新闻我们是可以题材先知、主题预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拍摄反映某个新闻事件,编辑完全可以参与摄影记者或摄影通讯员的策划程序,并从版面的角度提出建议供摄影者参考.这些建议包括照片的选题、画面、角度等等.编辑参与新闻照片的拍摄策划可以帮助拍摄者更好地了解版面宣传的需要,更好地为版面宣传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曾作过一些尝试.1995年8月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即将临近,为更好地宣传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笔者策划了一个题为《请对号入座:这些卫生死角你该怎么办?》的整版新闻批评照片,刊发在《鄂州日报》8月8日的二版上,全版共刊发了15件照片,集中报道了鄂州市城区的一些卫生死角.这组照片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市民来信来电称赞这一做法,报道中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市文明委拿着报纸召开专门会议督促检查整治情况.8月17日和8月19日,我们又两次以二分之一版的位置刊发了题为《一组反映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4.
9月9日,江苏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州大学设“贫困生楼”贫富分居引来争议》的报道,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各种观点、评论纷至沓来。9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调查发现扬州大学无贫困生楼作者称系报社所为》的文章,证明江苏某报有关贫困生的报道是假新闻。无独有偶,9月13日,北京某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北京孔庙将立高考状元碑收录历届省级状元名单》的新闻,可没出两天,牵涉此事的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就纷纷出来“辟谣”,说立高考状元碑“纯属无稽之谈”。他们根本就没有谈过“建高考状元碑”的事情,只是在一份《安定门街道…  相似文献   

15.
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南通大众报对改进批评报道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记者、通讯员写一些现场批评报道,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已经走过了60年,可圈可点之人之事之成就之经验,实在是太多了。我想说的是一件近事,想总结的是这件近事中包含的新闻规律。今年3月28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柳州市领导集体购买高档住宅》的记者调查,亦即批评报道。它不仅篇幅较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一封题为《带刺的建议》的读者来信,从陕西岐山县范家营中学飞到了宝鸡日报社。来信态度诚恳,措词尖刻,一针见血地提出了4点批评意见:①报道市上会议多,反映基层的稿件少,如果你们再这样办下去,那也只好自己办着看吧!②去年的《宝鸡报》在批评不良倾向上还“威风”过一阵子,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竟然被磨得没棱角了。对那些尖锐泼辣的敢于“冒险”的读者来信一概不登,尽登些不痛不痒的东西,这样下去能发挥舆论  相似文献   

18.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  相似文献   

19.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该省55位厂长、经理给省委领导的一封联名信“请给我们‘松绑’”,紧接着到五月底闽报以“松绑”为题组织了一次特色鲜明颇具规模的连续报道。这次连续报道是对“松绑”的一次成功宣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问题抓得好。它抓住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在进一步搞活经济和体制改革中如何解决现行体制对企业束缚过多从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二)有始有终。该报  相似文献   

20.
一篇批评文章,招来一场官司。因批评坏书而惊动法院,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新动向和新招数》的文章,副标题是“评华文出版社的‘骗术’”,评的是《房中术·炼丹秘密·醉八仙》。这是一本坏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