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德明 《师道》2015,(4):17-18
人生是短暂的,但每个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与他的生命长度并不能完全同步。诗云: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他的名字比人死得更快。我深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心想事成的人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人生中与美丽风景有约,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都有不曾错过的美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预设,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但人生的精彩只能来自于生成。我们从生到死都只是一次性消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人要用双脚走过大好河山,用思想描绘秀丽风光,用笔去记录所闻、所见、所想,这才算真正意义的旅行——感悟世态万千,收获人生哲理。一路行,无正确与否,只有适己而已。行于路,无须受他人之言所扰,行己之所欲行,观己之所欲观。于路上行,何不如陶弘景,虽有断天机之能、理万事之才,却甘为"卧龙",隐逸于山林,想己之乐,得心之闲。惟如此,方能长乐于山水。反之,若所行之路非己所愿,则会寸步难行,还有何旅行之乐?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走入极端,越来越善于钻牛角尖。在自我人生态度抉择上,窃以为自卑、自负皆为绝路,唯有自尊、自强才能走上人生巅峰。若自卑的表现是沮丧,那么骄傲就是自负的表征。自尊、自强彰显的是正能量,是春暖花开,是笑对人生。自尊,是尊重自身,理性笑对人生。如今"屌丝文化"甚嚣尘上,而这正是由极度自卑向极度自负转化而成的心态造成的。乐于以"屌丝"之名包装自己的人往往自认为要啥啥没有,"高富帅"三标准与自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名相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豁达淡化得失;倾心办学教育英才,修身正心教化世人。而建于"义庄""义学"旧址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沿袭千年义学文脉,依托"义庄文化",形成了以"先忧后乐"为核心的"景范校园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景范德育工作的立身之本。学生在这里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被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他们继承了范公  相似文献   

5.
张弛 《当代学生》2016,(Z1):101
常言道:"知天命,尽人事。"天命不可期,故不得不敬畏;而事在人为,故可无惧无畏。明事理,又明本心者,可谓之曰勇。从古至今,无畏者多矣,而胆怯者亦多矣。然无畏者称之为莽,胆怯者称之曰懦,二者皆不可取也。唯有明辨事理,明心见性,知世上应有所畏、有所不畏,方可称之为大勇之人。(1)孔子可谓勇者否?他在春秋时期纷繁芜杂的思想状态下,大胆提出礼乐  相似文献   

6.
正简单的字词不愿写,拔高的难题不会做,如何让学生快乐而自信,拥有勤奋踏实的学习作风和用于挑战的创新意识;体育锻炼装病请假,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如何让学生坚定而沉着,拥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今天同桌争吵,明天校外暴力,如何让学生热情而理智,拥有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和善于处世的社交能力……学生的人格,左右着教育的成败,教师必须着眼于细节,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名园丁,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耕种。春去秋来,时光静好,我踏着细碎的光阴,在岁月素笺上,写满希望的絮语,盈一份懂得,在季节的眉眼间,静待花开,让那点点滴滴的念,在明媚中安逸温暖。我试着为这些正在等待萌芽的种子保温、施肥、浇水,期间经历了许多甜蜜、欢笑、叹息、彷徨。在季节的河床上花开花谢,在流年的睫毛上品味地老天荒,我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一份收获的美好,在期盼中,翘首一份幸福的春暖花开。只问有耕无类,不问花开几许。用一份汗水浇灌生命,用一份淡然诠释生命,纵使身旁荆棘丛生,亦相信:守得云开见  相似文献   

8.
张衍荣 《教育》2014,(29):50-51
《岳阳楼记》通篇446字,却无一字用在楼姿楼貌上,何也?其实,文无定法,就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怎么写,完全悉听尊便。只是有一条得注意,即不管你怎么写,必定自有一宗。那么,范大人之不“记”楼,端的是哪“一宗”呢?这就要从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去寻找答案了。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两岁丧父,尔后随母下堂,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膝下当继子,改名易姓。说来辛酸,封建时代这是很受歧视的,民间即有“背篓子”的辱骂之名,加之家境贫寒,攻读之路分外艰辛,也让他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正带着神圣的"大学梦",闯过"高考"的独木桥,揣着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高楼、操场,花园,学馆和陌生又热情的脸,让你的大学印象具体化了。然而,"到大学来干什么?""在大学学习什么?""学习又为了什么?"却应该成为你描绘大学的下一个重要主题。大学是个学校,所以目的是求知。然而,学习知识,并非大学精神的全部。大学重在告诉你在知识的装备下如何思考。乃至一种创新精神。大学之所以为大,因为它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生的"大"与之相称。大学还使你明白一件事:做事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也就是学术精神,或者叫成功的必修法则。在实际状况下,这就是求生的必备技能,当完成自己生计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意味着你真正懂得了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古往今来,成功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比如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受辱、项羽破釜沉舟、匡衡凿壁偷光,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成功的典范,励志的楷模,失败者的强心剂,探索者的指路明灯。但是,历史上因盲目模仿成功人物而招致惨痛失败者也很多,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就是  相似文献   

11.
寒江穆 《家长》2011,(2):22-22
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不妨“冷漠”一点,给孩子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善于思考、勤奋努力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越发觉得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必张牙舞爪,不用大呼小叫,更不必身披重甲如斗士一般,他可以气定神闲,可以和风细雨,在谈笑间化解诸多矛盾.与其让抱怨变为自己的心理垃圾、让牢骚成为挥之不去的痛苦,真不如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因为:爱,是最温柔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坏班规各不相同,好班规却是相似的。开学伊始,作为班主任,如何制定一份有效的班规,让大家在规则的看护与约束下,养成对自己一生有用的好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把自己与孩子们共同“炼”就班规的过程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15.
有趣的灵魂     
庄子,一棵守望月亮的孤树.他自由逍遥的生命气质,洞开了一个与生活、自然相处的生趣盎然的世界. 他超然于外,俯仰天地,游目骋怀.面对妻子的不幸离世,"鼓盆而歌",视生死若四时运行.他认为,人之离去,只是寝卧于天地之间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物累,他以天人合一、物心一体的生命智慧,让精神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即便清贫,他依然享受着庄周梦蝶式的心灵桃源.他拥有自由的性灵、丰盈的内心,笑看风云,纵然世界冷若冰霜,他依然活得热气腾腾.这就是庄子,一个怀抱自由、融入自然的有趣灵魂.  相似文献   

16.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17.
徐渭通常被视作一个"奇"人或"异"人,但通过他的自叙文,更见其人生"悲"的底色。其家庭不幸,是为悲惨;仕途不平,是为悲愤;心理不谐,是为悲凉;身后不良,是为悲哀。用"悲"而不是"奇",或许更能透视徐渭步步惊心的生命历程,抚触其孤苦坚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3月24日,日本伊丹市师生代表团在佛山市惠景中学开始了他们在佛山的行程。"我们每天下午四点就下课,四点到六点是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在社团活动时间里,学生可以进行足球、篮球、棒球、剑道等课余活动。只要是你喜欢的运动或项目都可以尽情地去做。"伊丹学生代表团团长、伊丹市教育委员会学校教育部教育施策企画主干花光润一如是说。不仅课程少,而且下课早,下午四点就下课放学,这让多少中国学生羡慕嫉妒恨啊!日本教育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对孩子们天性的释放可见一斑。每天,日本的中学生有足足两个小时的社团活动时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尽情享受自由自在的  相似文献   

19.
2013年2月5日晴当时间走到三月的发髻时,高考的脚步"嘭嘭"踢响脆弱的心灵,每一个笔尖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压力。遥望高考,同学们呈现不同的心路状态经历多次的考试后,有的同学在逆境中奋起,昂首挺胸,用微笑的姿态迎接高考;有的同学可能在多次打击与困惑后心生消沉之意,用拒绝与冷漠的方式面对高考。其实,前进的途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的道路坦途抑或曲径,都需要去面对,无法逃避,如果前有阻碍,那么我们就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对《论语·里仁》篇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文章深入分析文本义并结合孔子生平,认为一个人处于"贫贱"的状态中,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原因:其一是因为自身内部的原因;其二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无能、时机的不成熟等,但仁者君子却能"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