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出版史料》2008,(1):32-44
1992年12月,钱锺书先生向中国版权研究会捐款。当时刘果是该会负责人之一。所以锺书先生有亲笔信给他。以下是钱锺书先生的捐款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解读钱锺书私人印章和杨绛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戈革篆刻印章集成》印谱,结合钱锺书、戈革两位先生书信、回忆散文,以及后辈学人纪念文集等相关史料,以时间为序梳理钱锺书与戈革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赠印为媒的初次来往、80年代以典故为由的深入交谈和90年代以爱好为缘的赠送寿礼等交往过程,梳理考察这段未曾谋面的文人之谊。钱锺书对于用章、收藏的精心筛选,二人讨论学术、谈诗论文、追溯典故的书信,均体现出他对戈革这位后辈的欣赏与认可。二人交往细节也为研究戈革其人其事、研究钱锺书为人处世、治学交友提供一点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出版史料》2004,(3):123-123
著名学者钱锺书一生爱书,读书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夫人杨绛从1934年以来两人共同生活,经历了六十四年的漫长岁月,最了解钱先生的读书生活。她在《干校六记》里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默存过菜园,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20世纪文坛同享盛名。钱锺书去世后,杨绛致力于整理他遗留的中外文笔记,结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从中可见杨绛鲜明的编辑理念,即编者对作者"人"与"文"的熟悉程度,决定文集的质量层次;编者对所编辑作品的解读能力、决定文集的精确程度;编者的分类能力和命名能力,决定文集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6.
7.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2008年10月,钱锺书先生逝世已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11,(4):14-14
胡小伟《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一文中说:"现在误以为常的‘天人合一’,反映了让天来迁就人的鲁莽;而孔子注《易》所说的‘人天合一’,则表达了人主动融于自然的和谐。可知一字之差,贻误后学多矣。"?  相似文献   

9.
钱穆曾说:“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锺书先生则称学问为“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两位钱先生不知道,当下一些做学问者却信奉“有没有新发现先放一边,以偏概全才能快速出位”。新闻报道是一种认知框架的呈现,学术研究其实也类似:预设了一个立场后,就会选择性地寻找数据、文献资料,观点立不立得住不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钱之俊 《出版史料》2011,(2):105-107
钱锺书到清华工作一年后,就被调去翻译《毛泽东选集》(简称《毛选》),成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毛选》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有说是"主任委员")。毛选翻译委员会的领导是清华留美的老校友徐永煐,  相似文献   

11.
毛志辉 《出版史料》2012,(3):109-113
胡道静,上海人,祖籍安徽泾县,著名的科技史家、古文献学家、编辑出版家,成果卓著,誉满中外。曹聚仁在《胡道静——新一代的学人》一文中,曾将胡道静与钱锺书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本书记录了自杨绛先生出生至98岁的经历,叙述的方式是在大量杨绛先生口述资料的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综合而成,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3.
朋友春节期间来访,掷下一本《东藏记》,说是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推荐给镇日忙于学术论著论文很少看当代小说的笔者以为"休闲",不料随手翻阅了一下,竟然颇感惊悸,遂记于左。其中一对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即尤甲仁与姚秋尔夫妇,以笔者之见其实是暗指钱锺书与杨绛夫妇,或是说以其二人为原型。《东藏记》中主要故事发生抗日战争时期的明仑大学,所谓明仑大学指当时并入西南联合大学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抗战时期由北京大  相似文献   

14.
杨绛那准确、朴素和精炼的语言,又使她得心应手。这一切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样——譬如她的态度、她的把握或她的文字功力——都不行。  相似文献   

15.
作家杨绛先生在3月29日致信《中国青年报》表示:“今年2月18日忽见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月16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锺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但不写序言》,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那位记者,电话都没通过。不知这份报道从何而来。我于当日致电该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向任何记者谈热门题材‘钱锺书’,我也从未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要求该报刊出更正声明,并向我和读者道歉……  相似文献   

16.
忽闻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庞老师尽管已年逾九旬,但在我眼里,他始终是非常健康、乐观和平和的。作为晚辈,心中还一直想着近期要去看看他。不曾想,却成为永久的遗憾!社里要起草讣告,对庞老师的印象即刻清晰而强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对我国编辑学,尤其是科技编辑理论和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77年秋,有次去拜望钱鍾书先生,看来他比较悠闲,交谈也比较轻松。1972年他开始写作的皇皇巨作《管锥编》至1977年已脱稿,正在等待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而1978 年,就明显感到他的繁忙。这年夏天,《文艺报》筹备复刊,我曾与他联系,恳请赐稿支援,均无结果。是年9月,他应邀赴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这是他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出访,行前的准备工作够忙,特别是他在会上将作《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的专题发言,更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期间,他又插空编选文艺理论集《旧文四篇》,更是忙中加忙了。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中国童书嘉年华·2014·青岛站"开幕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在考试升学的重压之下,美妙的童年阅读失去了原本应该的轻松感受。中国少年儿童的阅读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立于2010年初的中国童书联盟以"志远志恒、创启创新、树己树人"为使命,精心筹划了"中国童书嘉年华·青岛站"活动,于5月24日在青岛揭开大幕,活动将持续到6月8日。据悉,本次"中国童书嘉年华"青岛站活动由青岛出版集团承办。为期半月的嘉年华活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1月9日,商务印书馆在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大师文集系列图书访谈会,以北京大学教授苏剑等学者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对话的方式,畅谈厚重阅读。在访谈现场,记者了解到,商务印书馆集纳原有的优质出版资源,推出经典名著的升级版。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了《海德格尔文集》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学术及其前沿,还是文化政治与文化自觉,都是天大的题目,这里只想结合自身情况,谈一点粗浅的治学心得,借用钱锺书先生的妙喻,但愿诸君能从一滴水里尝出大海的滋味,而不至于对一块砖头想象万里长城的雄姿。我生于1959年,曾为新中国浴血沙场的父亲为我起名"建国",这个名字伴随了我的童年,潜意识里似同共和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如同今天的80后、90后,我们这一代人同样有其鲜明共性,借用张炜《你在高原》里一位人物的道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