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英俊,朝鲜族,1916年1月出生在朝鲜成境北道先津郡一个佃农家庭。9岁时,随全家移居中国。其父吕湘汝是中共地下党员,因掩护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被日本鬼子杀害。  相似文献   

2.
陈杰 《黑龙江档案》2014,(5):135-137
正汤原县因一条汤旺河而得名,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北约50公里处。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县博物馆珍藏的大量出土文物,昭示着先人生活的气息;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家就在这里开展革命的活动,"红色汤原",是后人对汤原最恰当的评价;这里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神圣国土的危急时刻,  相似文献   

3.
贾力更原名康富成,1907年生于土默特旗把什村。童年时的贾力更目睹了社会的黑暗,经历了村困民穷的悲惨生活。他的家庭虽然是村中较为富裕的大户之一,但是官欺匪扰,其父辈也难保家业,无力支持子女寻求人生正道。贾力更少年时在村学努力读书,而且品行极好。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从小表现出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抗联报纸的编辑通联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 《军事记者》2004,(4):58-59
从1931年春到193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延边地区和长春以南的广大区域,从游击战争的特点出发,面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共青团、抗日会、农民会等基层组织,面向抗日军队干部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向具有土匪特点的山林队及敌伪官兵,积极创办中、朝鲜、日油印报纸,起到了团结民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雷 《新闻大学》2012,(4):26-34
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是历史上东北抗日联军活跃的地带,创刊于黑龙江省境内的东北抗联报刊目前发现10份,存在于1932年至1940年,分属于中共黑龙江地区地方组织和东北抗联第二、三路军。黑龙江地区的抗联报刊是东北抗联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江大地彰显抗联精神的力证。虽然它们在媒介形态上符号多样、印制简陋、发行量小、周期不固定、存在时间短,但宣传报道的内容集中、主旨鲜明,显示了党刊和军报的媒介机制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小丽 《兰台世界》2005,(11):68-69
抗日英雄柳万熙,原名柳永俊。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17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安东郡。1925年随父母由原籍迁移到吉林省盘石县。1930年迁到辽宁省清原县三间房村。该地曾是中共清原县委所在地,柳万熙在革命熏陶下,15岁便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加了童子军。  相似文献   

7.
在一线连续奋战数十天、拥有“钢铁战士”美称的解放军军校学员武文斌,是被活活累死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的。媒体上当前正在以多种形式宣传他的典型事迹。“昨晚,‘踏着英雄足迹前进’毕业晚会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举行。在《为英雄送行》的诗朗诵中,武文斌烈士的母亲和妻子走上舞台,该校校长代表学校,把烈士的毕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郑重地授予武文斌的亲人”(见2008年7月2日大河报)。  相似文献   

8.
去年12月一天,为编辑《腾飞的安塞》画册,我受领导委派,前往安塞县楼坪乡石峡峪张思德墓采访、拍照。然而天公不作美,到达楼坪当天,竟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好似要阻挡我冒昧搅扰长眠英雄。经历了两天的等待后,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我踏上了爬山涉水、寻访英雄的路程。然而那次终究未能如愿。不久前,我终于如愿朝拜了英雄长眠的圣地,参观了张思德事迹展。伫立英雄墓前,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我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9.
在一线连续奋战数十天、拥有“钢铁战士”美称的解放军军校学员武文斌,是被活活累死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的。媒体上当前正在以多种形式宣传他的典型事迹。“昨晚,‘踏着英雄足迹前进’毕业晚会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举行。在《为英雄送行》的诗朗诵中,武文斌烈士的母亲和妻子走上舞台,该校校长代表学校,把烈士的毕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郑重地授予武文斌的亲人”(见2008年7月2日大河报)。  相似文献   

10.
七月流火,相聚人稀。然而就在12日,大港区老干部局的会议室里却春意盎然、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顶着炎炎烈日,闻讯赶来的人们。进屋便紧紧地握着一位个头不高,但身板硬朗、年过八旬老人的手,捶胸拍肩,祝福问安。回到一别60年的大港。看到时常思念的大港人。老人感动得两眼都有些湿润了。他就是60年前曾在大港与日寇、汉奸浴皿奋战的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的分队长贾正喜(前曾误报道为。武工队队长。)。他于1944年来港之前。  相似文献   

11.
【相关链接】关于七十三年前苏浙别动队的事,如今知者寥寥,而别动队中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发生在华漕的抗日事迹更是几近湮灭,仅见于《中国共产党上海史》,且内容十分简略,有些事情还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正>1928年,23岁的马尚德离开河南农村老家外出参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杨靖宇"的他在东北抗击日寇壮烈殉国,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走时,儿子1岁多,女儿出生仅5天。他留给妻子的是临死也无法释怀的苦苦等待,留给世人的是光照千秋的浩然正气。杨靖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核心领导人题词的抗联领导人,2009年9月10日,杨靖宇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著名抗日英雄的后代,杨靖宇的子孙们都是普普通通的铁路职工,过着平凡的生活。2012年9月18日,杨靖宇的嫡孙马继民和一些抗联后代发表声明,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誓死捍卫祖国神圣领土——钓鱼岛。  相似文献   

16.
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首批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周建屏位列其中。在我军抗日名将谱上,1938年6月13日牺牲在战斗岗位上的周建屏是著名抗日将领,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赞其是“最积极最勇敢的好同志”,在晋察冀土地上,“尤其令人怀念的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  相似文献   

17.
丁文涛 《新闻前哨》2009,(12):55-56
2009年10月24日.湖北省荆州市荆江宝塔河段,15名长江大学学生和3名冬泳队员组成“人梯”接力救援2名落水少年,少年获救,3名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英勇献身,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人心.成为感动中国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李惠东 《青年记者》2016,(25):64-65
大众日报7月22日“周末人物”专版刊发《李玉建:山东男儿的阿里之恋》,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在西藏阿里地区艰苦奋斗36年的山东男儿李玉建的工作历程和感人事迹.他是孔繁森同志的亲密同事,是在西藏地区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地干部,至今仍在超期服役.李玉建的感人故事让读者感慨万千,热泪盈眶.这正是“暖新闻、正能量”的魅力所在,也是英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璀璨升华.  相似文献   

19.
《兰台内外》2011,(3):53-54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一部名为《赵一曼》的电影,使"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的英雄形象被传遍全国。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抗日。1935年任东北抗联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时受伤被捕。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尚志)县被日军杀害。  相似文献   

20.
王凤阁,通化人。父亲是小学教师,幼年读过私塾,1923年投身东北军步兵第五十八团当副官,立志改变国家丧权辱国的局面,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觉得难复其志,于是愤然辞职回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