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是一所创办于1987年的全日制培智学校。学校一贯坚持"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社会大课堂,生活活教材,公民似教师"的社区化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化教学课程,按年龄能力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是一所创办于1987年的全日制培智学校。学校一贯坚持"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社会大课堂,生活活教材,公民似教师"的社区化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化教学课程,按年龄能力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段——在社区玩中学,以社区公园和儿童游乐园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大、小肌肉群和简单的会话,在玩中学,学中玩,取得学和玩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一、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是亟待研究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即核心思想是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实现社区化办学的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适应社区生活,顺利地过渡到成人生活。此课题之所以值得研究和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将残疾学生禁锢在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并实施以相对封闭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残疾学生离开特殊教育学校以后面临严重的如何进入社区和成人生活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如何使残疾人的教育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如何从特殊教育学校课堂的小天地转变到全社会的大世界;如何使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从几个40分钟转变为全天候;如何使残疾学生授业教师从两三个转变为社会全员;如何使残疾学生获取的信息从仅仅是书本的有限的一点点转变为全社会的无限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生活,适应生活”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目标的通俗表达。而交流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其适应生活的主要能力之一.是让中重度智障学生从“生物人”朝着“社会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跳出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模式,在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训练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智障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化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于是我们就尝试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让教育生活化,对智障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说明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自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要让这些学生顺利地参与课堂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智障儿童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座落在宁波市海曙区的达敏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培智学校,多年来,达敏学校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特殊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从打破校园封闭,尝试开展融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到创新智障学生与社区自然融合与发展的教育机制,构建新型"社区化融合教育"模式,逐步走向与社会的融合。达敏学校的实践创新,对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8.
江燕 《天津教育》2022,(16):37-38
<正>培智教育是针对智障儿童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智障儿童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培智学校教育课程标准。步入新时代以来,培智学校在义务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培智学校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特殊教育事业正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培智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劣势也十分明显,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拓宽自身视野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定位是“生活语文”,面对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智障学生,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和各种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我校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学校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校本课程的研究,所谓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指的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课题规格: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 申报单位:南通市虹桥小学 研究时间:1996年4月至2001年5月 简 介: 一、主题与目的 课题研究从中国国情出发,旨在探索小学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及社区对其的影响和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健康教育三者间的相互联动,融洽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化”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目的是促进学生身  相似文献   

11.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澄清、实践中存有很多模糊的问题。一、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考前段时间,关于“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在一些报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见解纷纭。概括起来大致为三条:一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理由是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更是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其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要从培智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及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智障儿童的有效教学,以促进智障儿童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乐学、学会、学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智障学生毕业后顺利步入社会,学校开展了大龄智障学生教育训练实践模式探究,并总结出了三种教育训练的模式,包括以生活为核心的单元教育训练模式、以工作为核心的教育训练模式和以社区导向为核心的教育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所以,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太少,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地机械地进行训练,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材开发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要体现办学特色,契合办学目标。当下,融合、让智障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事业的目标,所以在整个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深入贯彻这个目标,要让智障孩子通过我们的课程学会自理、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适应,使他们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智障学生的智力通常比普通人要低,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注。在智障学校生活数学课教学中,教师需构建灵动课堂,让智障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闲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智障人这一特殊群体有较为宽裕的闲暇时间。为此,我们对本校智障生闲暇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智障生闲暇时间的生活质量较差,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论述了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对智障生开展闲暇教育,以便让智障生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沙延秋 《新疆教育》2012,(20):14-14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化场景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需要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鲜活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特殊教育社区化已成为国内外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利用社区资源,提高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将学校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确立整合、生成、实践的课程观,实现社区学校化的理想,正是教育创新走向实践的一种形式,也是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