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难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烁 《贵州教育》2012,(18):32-33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为第1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三年级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角、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3.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五年制数学第七册第99—100页。)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图片(三角形)、正方形纸、量角器、剪刀、挂图、直尺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小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操作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不但要求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而且辟有“做一做”、“摆一摆”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因为离开了操作,刚满?周岁的儿童认识图形就有困难。 明确意义,重视操作。从教学的发展功能看,教学在传递知识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操作(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形成动手能力,而且还会形成概括模式、分析模式、比较模式的思维逻辑。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看,学生的感知离不开观察,而观察离不开操作。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观察与操作;新概念、新原理越抽象,越需要观察与操作。如:一年级学生通过操作,就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既要遵循“实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数学第八册第61~62页内容。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垂直、垂线的意义;(2)使学生会在纸上折垂线,会用三角板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存在有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关系。 教学重点:垂线的画法。 教具学具:投影机,三角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分析周长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目的是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做铺垫。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如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相似文献   

7.
活动内容:拼组图形。 活动目的:通过“折·剪·拼”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初步了解其特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想象组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学生已在数学课中初步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与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图象联系起来,拼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图案,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8.
[课例简析]“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可采用“引导参与,直观感知”的导学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P_(100)—P_(102)),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好它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做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特征,并且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推导平行四边形面...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根据各种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迁移规律,面积计算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然后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推…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积累感性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七巧板、直尺、三角尺,能折的长方形、正方形小木框、小棒(6长2短)、方格纸。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几何图形后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二是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与通用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综合编排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比较辨析;其二,加强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如增加了围三角形,测量三条边长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图形的感知与操作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角和平行线,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角的度量,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样形的认识。在进行本单元备课及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好教学的尺度教学本单元的内容,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扩展、引深。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线段、射线,并且掌握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动态的角,知道角的种类,会比较大小…  相似文献   

16.
正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  相似文献   

17.
陆金华 《学子》2014,(11):56-56
一、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认识角”的教学中,同样应该从这一步入手。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学习“认识角”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和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但对于角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如在学习角之前,小学生能讲出长方形、正文形、三角形有几个角,但可能不明白这四角是什么角,也无法比较三角形的角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基本特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深入研究多边形的特点,也是学生后续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重要基础。【初次实践】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谈话: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4种颜色:红、黄、蓝、绿,并了解有些颜色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起名。2.指导学生认识4种形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并了解有些形状也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起名。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教学重点:认识这四种图形,初步感知这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分清体和面。学具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