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某些现代西方批判理论家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支配、统治人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生存、发展及文化危机,把科技推到“原罪”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和精神,政治意识形态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科学素质和精神亟待提高,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科技批判理论。而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极其丰厚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观点也值得商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早就发达起来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早熟而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的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彭焕湘先生在《关于人文精神的讲座》中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有四层含义:是一种以社会公认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一种高扬主体意识的理性化的个人主义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反思。可见,“人文精神”至少应包含二个要素:人性、理性和超越性。所谓“人性”,是指尊重人,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渭“理性”,是指人有思想有头脑,能够追求真理,探求人类和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奥秘;所谓“超越性”,是指人可以追问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实现人的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3.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科技在发展和运用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因此,必须坚持理性与价值、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禹真 《铜仁师专学报》2002,4(2):17-18,24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知识文化的生产形式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性质、影响,并与西方理性思维作了比较研究,探讨双方各自利弊得失,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既需要继承传统思维方式,更需要注入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关于理性与教育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弱化理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另一种是强化理性在教育中的地位。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必须全面地认识理性的内在含义,才能找到理性在教育中的真正融合点;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主流。要进行人文教育,就要在教育的目标上坚决摒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界定中的唯理性的倾向,在教育内容(课程设计)上要融合人文精神,在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上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本体观念缺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而仅仅关注“绝对”本体。基于对“实践”的哲学反思,我们应透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领悟世界对人类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生的意义。人们应对现时代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予以充分关注,建立起意义之本体论。这种作为本体的意义,是规范与自觉、稳定与流动、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也是中国之大易精神──生生之德与西方之“存在”──此在、时间观念的融合。通过对意义本体的诠释,可以为当代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2010,(5):17-17
世博会展示着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倡导着求真、求实、求规律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管理模式,呈现着社会百态、生活走势的迅速改变,越来越重视人口、和平、环境等,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因此,我们引导教师结合各学科教学目标与教材,有机渗透世博内容,融入时代气息,丰富活动形式,创设“和乐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科学与人文两条主线的交织发展,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所以为人”是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文精神的光芒被遮蔽,科技理性被积极推崇,反映到现代教育中便是科技教育占据支配地位,而人文精神却在教育中失落,教育被异化。但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复兴又必须倚重于教育,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的异化是当代西方人面临的深层次的生存困境。以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与价值理性的日益被边缘化为表征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当下断裂,是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源。因此,在积极发展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价值理性),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在知识、语言和观念等理性要素方面为思维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传统的纵向、从众、经验和权威等思维方式却不时地在弱化或制约着思维现代化的成长。思维现代化是适应人们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进程中思维结构与方式优化发展的趋势,本质上是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创造突破和辨证否定。现代化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整体性、互补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明视域内,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及科技和理性的异化使得人文精神逐步从大学教育中隐去。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大学教育变得前所未有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走上科学与人文分离、技术和价值分离的不归路,出现了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精神家园逐步迷失并存的现代奇异景观。为此,要摒除大学教育中出现的"唯科技"和"唯理性"的错误认识,用"天人合一"和"和谐统一"的思维范式取代"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让包含意义和情感在内的价值诉求重返大学教育之维,重塑大学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看,在关于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思维方式论较为有限的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表现,未能深刻地说明与阐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根本性理论驱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宽泛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西方注重逻辑、注重实证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派生物,以文化思维方式遮蔽了诗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诗学中西方科学理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思维相互对接和融合后所生成的立体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固态化理解的倾向,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割裂开来进行论述。因此,对中国科学理性思维论的理论探讨亟需进一步深入:一方面,需要以整体性的视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中国现代诗学思维发展的权力场域现场,揭示中国现代诗学中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既相互冲突、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电视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电视文化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文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应对这一挑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重点从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在电视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科学人文精神,也称新人文精神,它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即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加强了国际问的合作,也更激化了国际间的竞争。而不论是科技的竞争,还是知识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科学人文精神,呼唤着在管理中既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主义,又有科学精神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制动作用。现实社会与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缺乏人文精神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教育改革中备加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深厚的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对培养高品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具有依存性、一致性和包容性。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同样,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  相似文献   

20.
要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编辑必须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担负起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内涵融合起来的责任,实现科学真、善、美的统一。科技编辑应大力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对科技作者及读者的人文价值引导上,科技编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对科技作者要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成为他们学术上的“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