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后,许多知识分子为新思潮所激励,或者同时为农村的破产与衰败所遏迫,从家乡流落到北京等大城市。他们同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文明并未割断其时隐时现的乡情。拿起笔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从昔日生活中攫取题材,有仅仅以回忆的心情追寻往事,画出一幅幅风俗画的,也有从中发掘出有一定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腺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隐现着乡愁”。鲁迅的《…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广,减轻课业负担日见成效,学生们拥有更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和更为广阔的主动发展的空间。学校德育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闲暇资源,探索与研究闲暇中的育人效应?围绕这一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此,我们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闲暇属于时间、活动范畴,是指每个人在完成工作和满足生理需要以外,完全由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方式的总和.对学生而言,闲暇是指由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和个人所处的微观社会关系(如家庭、亲属、朋友、同学、邻居等)决定的,使个人获得在学校课程计划以外的全部课余生活.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 :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 ,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 ,现实世界是荒诞的 ,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 ;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抗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 ;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埃德娜·梅丽的《哀歌》充满了对男性缺失后家庭所陷入的困境的抱怨,而叙述者在这些哀怨中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实现了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补充大量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个体社会化这一中心,结合前辈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言论,探讨了社会化与濡化、社会化的学科定位、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社会化的继续与发展、个体社会化与和谐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故乡》     
杨忠 《贵州教育》2012,(15):50-F0004
  相似文献   

11.
紧紧围绕“追寻”二字,着重从文化视角的三个层面,即内外视角的传统美、文化冲突中的传统回归、文化整合中的文学“追寻”与川端的“追寻”个性,剖析了川端康成的《古都》,阐明这部小说体现了日本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贵人》的文本是关于生存的叙述,通过讲述一个叫素的女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当代“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危机。小说没有建立道德评判的篱墙,不动声色的叙写中蕴含着现实的深度,表现出作家对都市边缘知识分子生命走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14.
个体社会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社会化最基本的认识对个体社会化进行一般过程的阐述以及对教育与社会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南非作家库切的代表作品,《耻》深化了其作品的一贯主题———历史能够回避吗?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剖析叙述主体的挫折经历,揭示作品的特定主题———“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个体社会化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乃至人类文化学、人口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阐论了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类别、特点及途径,并结合当今对社会化研究的进展,表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工作,这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做为人生主体,每时每刻都置于纵横交错的人际交往之中,总要同周围的人发生交互作用、传递信息、协调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内部个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在人生的交往中,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信息和情感、能量及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建立彼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平等、互助、同志式的关系是这一时期人与人关系的主流和本质.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新时代和我国改革开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环境之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冲击依然存在着.因此,面对激烈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正确原则、掌握正确方法,才能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合理地位.顺利实现人际交往的个体社会化,进而在实现人生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的旅程中,架起沟通人类心灵的彩虹.  相似文献   

19.
我相信,不论什么人,当他与故乡告别时,他的心情一定是很矛盾、很复杂的。鲁迅1898年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漂流东洋后栖身北京;1919年返回故里,决定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此番搬家,可以说是同故乡的诀别了,他将永远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埋葬童年少年的美好记忆,他将割断同这里的各种联系,他将孑然一身去陌生的世界闯荡。古人讲“叶落归根”,而年届“不惑”的鲁迅,却是要“拔根而去”,这种“拔根”式的生命、情感体验,不能不使鲁迅产生一种人生的悲伤感、漂泊感和对未来的困惑感。此后,鲁迅再没有回过故乡…  相似文献   

20.
【作家链接】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