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3.
空间与想象--舞厅、舞女和穆时英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舞厅作为穆时英小说的核心场景具有独特的意义。穆时英笔下的舞女大多是想象的舞女。她们被塑造成颓废,充满异国情调,具有令人焦虑的魅力。穆时英小说中的时间是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时间。都市在穆时英小说中获得了独立的审美地位,穆时英的小说是典型的都市本。  相似文献   

4.
家道中落对穆时英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都市享乐的诱惑,沉重的欲望肉身,让穆时英在精神上浪荡飘零,无家可归。穆时英是一个在乡村和都市都无法获得救赎的特殊个案。和穆时英文本世界的日益明晰相比,穆时英的人本研究却非常欠缺。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9,(4):25-37
解志熙先生《"穆时英的最后"——关于他的附逆或牺牲问题之考辨》和孔刘辉先生《谍影重重——穆时英之死新探》两篇文章要么对关键材料视而不见,要么解读时持有深深的成见,它们的论证过程与观点皆经不起仔细推敲。既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穆时英是汉奸,也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他是卧底。此事目前只能说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8.
都市在穆时英笔下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穆时英的小说描写的是单身男性的社交社会,都市女性于其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她们具有多层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勾勒穆时英小说的审美主体画像。逃离与奔向这种二元悖逆的因素构成了审美主体的主要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9.
无论作为"普罗之白眉"还是"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都是一位风格独特却又备受争议的作家.建国前,左翼、京派以及现代派作家曾对穆时英做出大相径庭的文学评判.建国后,受时代语境限制,穆时英研究一度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时至今日,无论对外围史料的搜集,还是对文学本体的分析,穆时英研究均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穆时英的文学风貌,比较深刻地揭示穆时英的文学史意义.但仍有不少论题有待进一步开掘.  相似文献   

10.
1929年,穆时英(1912-1940)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在校期间,他在本校校刊上发表过好几篇作品。除已收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穆时英全集》的《沉闷的大地》外,还有《光华文人志》、《双喜临门后》、《别辞》等。《光华文人志》原载光华大学辛未年年刊社1931年版《光华年刊》第6卷,署名穆时英。文中,穆时英提到了九位"光华文人",依次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1.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2.
刘菲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31-132
新感觉派作家代表人物穆时英的都市小说,体现了都市人对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迷恋,反映繁华都市背后道德松弛下的堕落,以及对物欲横飞世界中人性尽失的哀婉这三重情感基调。拟对这三种基调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在他的新感觉小说里呈现出都市性、个体性及真实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小说后期的以新感觉为主的都市小说,在文本的叙述上存在着圆形结构的模式。从情节到人物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小说文本里都有着情节与人物情感上的扩大、缩小、回归的独特叙述。论者试图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剖析穆时英小说叙述里的圆形。  相似文献   

16.
《咱们的世界》体现出穆时英对“力”强烈的崇拜,这种“力”包括了以金钱为代表的权力和以身体为代表的蛮力.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让穆时英明白了人情的冷漠,家人对自己巨大期望同自己难以改变家庭现状的矛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二者正是穆时英对“力”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