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教例〕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认识客观事物。   3 进行关联词语运用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开篇 ,介绍背景  板书课题后 ,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简要介绍课文的来源和三国时代的有关情况 ,如“三足鼎立”、“刘孙联合”等 ,帮助学生了解这次战役的起因和双方态势 ,以利于理解内容。  二、自读自悟 ,质疑问难  让学生各自朗读一遍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掌握生字读音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一遍 ,边读边想…  相似文献   

2.
上课伊始,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字词,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之后,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解决重点字词问题。师:刚才,同学们已读了两遍课文,有关重点字词问题已经解决,我想大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再把课文默读...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特别是精读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请同学们默渎(或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弦(或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等等)?把这些句子划出来,存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每个学生都把全文默读一遍或自由读一遍。五分钟过后.如果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为“好、较好、一般”三种情况的话,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课文诵读 ,想象鲜活形象  读是我国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现代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因此 ,朗读特别重要。这不仅因为“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 ,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 ) ,而且因为“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 )。课堂上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读” ,就会得其语意 ,加深感受。可按照读———想———读的程序循环往复 ,边读边想 ,边想边读 ,促使学生…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随堂听课,还是外出听课,常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而学生并没有潜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感觉。偶发其想,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十分钟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可真正这样做又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故而教师就因噎废食,将默读———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给封杀了。我们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划划,批批注注…  相似文献   

6.
《我和企鹅》是一篇阅读课文。该文篇幅长,内容多,并涉及企鹅种类、生长过程等知识,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步骤让学生边读边想、步步深入。 一、教学生边读边想:该怎样概括归纳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就要教他们提纲挈领,把握全篇。可让他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①全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边读边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总之,只有积极、  相似文献   

9.
王美云 《云南教育》2000,(11):32-32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课题,学生读题。2.观看课文录像片,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综合学生发言,在银幕上映出概括语: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4.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的学习习惯,并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二、讲读课文第9自然段1.自由读第9自然段…  相似文献   

10.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七册19课)是俄罗斯作家左琴科写的儿童文学作品。文章通过写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等事件,进而推断出“世界上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起变化”的主旨,从而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课文既富有儿童生活情趣,又包蕴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一)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11.
一、初读感知。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学生试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然后形成共识: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初读感知中还要研究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川川、地质勘探队员的叔叔),写了他们的什么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叔叔作了系统的回答)。二、探究问题。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叔叔怎样回答?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难点,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交流时边讨论,边…  相似文献   

12.
《一去二三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描述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富有儿童情趣。课始,教师利用数数竞赛了解学生10个数字的发音情况;接着,利用小组合作“分篮球”,让学生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在初读课文中,让学生主动探究“一”的读音变化和古诗的朗读停顿方法,培养细心听、用心找的良好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边读边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把“彼情彼景”化为“我情我景”;然后,指导学生准确书写…  相似文献   

13.
《鲸》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从鲸的大小、属性、种类和生活习性四个方面介绍了鲸,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和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为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一、开展小组讨论,培养自学能力。课上,我安排学生四个人为一组,从“食物”、“呼吸”、“睡觉”、“生长”四个方面去讨论鲸的生活习性,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书本上用“—”划出须鲸的特点,用“”划出齿鲸的特点,用“”划出它们相同的特点。学生边读课文边讨论。这样做,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且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鲸的生活习性有了…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将文字化为心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有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在脑海中将文字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本课设计中,特别强调学生边读边在脑中“画画”,边读边在脑中“放电影”。  相似文献   

15.
《和时间赛跑》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从爸爸的话语中 ,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二是“我”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读文体验 ,并展开探究 ,弄清第一层意思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 ,感受时间的珍贵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1)在学生读了课题后 ,问 :读了这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 )边读文边正音释词。2 .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相似文献   

1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第四节结束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结果,还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教学时可紧扣句中的两个“试验”展开阅读。一、初读课文,划出过渡句。在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简介伽利略和亚里斯多德。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伽利略?②划出第四节中承上启下的句子。二、围绕“试验”,反复读议。1、紧扣  相似文献   

17.
陈秀芳 《广东教育》2003,(11):28-28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充分自读,加强自主实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要多读、熟读、多积累。1.通读,整体感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提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那里的村民不会捕杀鸟儿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就有了大致的了解。2.精读,品味赏析。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概要之后,就要…  相似文献   

18.
一、读题释题 ,谈话激趣质疑定标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看到课题 ,你们有些什么疑问呢?2 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 ,教师调控引导 ,避轻就重 ,导入学习课文。二、以读为本 ,目的明确层次清楚1 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一次 ,要求读准字音。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再读一次 ,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 ,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练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后 ,边读课文边看课后的注释 ,把课文读懂 ,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请位同学把课文读一次 ,学生评议。5 老师把课文范读一次 ,学…  相似文献   

19.
一、学法回顾平时我们学习课文都有哪些方法?《山雨》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能体会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一读,画一画,边读边想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二、自读课文,感悟探究(一)欣赏山中雨声,学习第二段。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在这段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4人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①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请学生模拟远处雨声及近处雨声,体会雨声的变化。练读,师生评议。②引导体会句子:飘飘洒洒的雨丝是…  相似文献   

20.
(一)请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情景;然后,选择老师提供词语,写一段“乡村黄昏”。老师提供的词语是:太、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竿、河面。设计理念:课文第1—4自段,写了傍晚时分,作者和的朋友划船去游玩,交代了情的起因,同时也描绘了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背景。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背景,鸟的天堂”的恬静美便不可象,而作者寥寥数笔勾画的一背景往往是学生阅读时易疏忽的。现以课文中“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这些表示物像的词语写一段话,学生依据生活经验,重新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