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态势是在不断地提高。西汉前期,由汉高祖的“贱商”到文景时的“惠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在逐步上升。武帝时“抑商”导致大部分商人破产,地位一落千丈,但部分商人却坐上了高官,地位殊荣,商人社会地位处于两个极端。武帝之后,政策逐步宽松,商人、地主、官僚日益结合,社会地位有了更大的提高,一直到东汉无大的变化,所以说两汉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的商业政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两汉散文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出一些理论聚焦点,并通过对先秦文论的溯源发现两汉最突出的散文理论是与当时政治文化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尚用”、“尊经”之论,但由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和其理论历史的传承,两汉散文理论终究和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为魏晋文学自觉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3.
抑制商业是我国古代一项传统经济思想,两汉时期,尽管政府屡次下令抑商,有时还极为严厉,但终有汉一代,社会上的从商趋利之俗并没有被“抑”下去,相反却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盛行不衰,成为与当时朝廷政策格格不入的特殊风习.关于汉代从商之风何以兴盛的问题,学者们多有论述;然而,这一社会风习在两汉时期造成了什么影响,似乎还显探讨不足,故此本人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汉代大司农源于先秦的“农正”、“农师”、“太府”与秦代的“治粟内史”。其组织机构在两汉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所谓“风俗使”,顾名思义是指受皇帝派遣而行使有关整顿社会风俗职能的使者。当时人们对风俗的认知有两种,一为今日所说的“风俗习惯”,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由此可知,两汉的“风俗使”担当的是受皇帝派遣而行使与当时“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相关的职能。汉代的“风俗使”源于周秦的采诗制度,当时他们只是接受天子的派遣到各地观风览俗,记之于册,然后交给皇帝阅览。在接受任务之后,并没有其他的具体行政职能,他们也无权干涉地方之行政事务。可是逮至两汉,为适应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采风谣,没有行政…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西”“南”“北”不能分开来讲,它们都是虚位。四句连起来,是说(按当时兵制的规定,应征者应自备鞍马。)木兰忙于到处去购备出征用物。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人士主张薄葬,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应,主张薄葬的遗令也大为兴盛。两汉薄葬遗令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孝道观等。探析两汉薄葬遗令,对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世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郑观应改良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商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经济方面提倡“振兴商务”,与外国进行商业竞争的改良主义思想。他驳斥了商务是“末务”的错误的传统封建思想。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发展工商业,只有国家富裕了,才能强盛,才能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业竞争的举措。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当然,他在经济方面的改良主义思想也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两汉时期官员从事商业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分析了官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单纯的商人经商活动不同的特点。通过研究官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一身两任"官员的生存状态,以及其对当时的社会局面、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宽商”不抑商陆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两汉统治者都是把重农抑商奉为基本政策的,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便采纳了这种通行的观点。①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就两汉的商业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对此提出了异议,李桂海先生认为,“东汉的抑商政策,总的说来不像西汉那么严...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隐逸诗赋既有注重感官愉悦的“身闲”活动的描写,也有看重自在心境的“心闲”活动的阐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隐逸休闲也有着重精神而轻物质、暂时性纾解身心、想象与现实交织等特点。以隐逸诗赋为切入点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休闲文化,既可以关照士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当时的隐逸文化,又可以更好理解休闲的真正实质,对当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提出神识依靠形体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形神观,驳斥了两汉之交的谶纬神学,明确阐述政令要与世务相吻合、统一法度等政治主张,提出崇王黜霸,归于修身等古文经学的儒家观点。桓谭的政论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的一种梳理和总结,积极建议君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走上传统的道德追问道路,这种回归在当时具有客观之理性、科学之态度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
买“东西”已经成了人们购买物品的代名词,那么,为什么只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呢? 据说有一次,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在街上见到他的好友盛温如提着一个竹篮子,便问道:“你上哪去?”“去买东西。”盛温如答道。“难道就不能说买南北吗?”朱熹又问了一句。 因为当时能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于是,盛温如就回答朱熹:“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类火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提出神识依靠形体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形神观,驳斥了两汉之交的谶纬神学,明确阐述政令要与世务相吻合、统一法度等政治主张,提出崇王黜霸,归于修身等古文经学的儒家观点。桓谭的政论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的一种梳理和总结,积极建议君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走上传统的道德追问道路,这种回归在当时具有客观之理性、科学之态度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则当时出征要自买鞭马鞍鞯辔头,这些情况史书语焉不详,赖诗歌传写才略知梗概。至于当时市制,不一定课上给学生详讲,学生课后若问可以说明。我国宋前城市中一般是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开市闭市时间有一定,无夜市。即如唐首都长安,亦有专门商业区东市西市,定时开市闭市。至北宋,城市商业活动已打破固定地区和营业时间的限制,沿街开店,且出现夜市。要准备学生问的是“难道买东西还限东南西北吗”?这一问就牵连到诗文中“东南西北”的表达形式了。  相似文献   

18.
列宁晚年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产品经济、产品交换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进而,列宁提出了商品经济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必须以市场,商业为基础来间接组织经济,即国家的任务在于“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同时,经济建设必须以个人物质利益为其动力基础,因此,把列宁晚年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称为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当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现实女性题材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赋家之创作主旨和表达内容,将其概括为“言志”、“抒情”和“其他”三类进行分析论述。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试图对其发展状况与嬗变轨迹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秦黎 《文教资料》2009,(28):105-106
两汉时期.选拔或委任官吏以“尚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察举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通过察举制度,两汉选出了很多贤良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汉察举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