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2.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3.
清人刘献廷在他的《广阳杂记》里有如下一段话:“人初入海舶,心晕眩呕吐,久亦安之矣。适震荡即久,初登平地,反昏瞀摇颤,行则颠仆,甚矣,习惯移人,能不慎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移人”。显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用“习惯移人”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法是不完全的。因为习惯有优劣之分;对有些优良的传统习惯,我们可以用“习惯移人”来驱使其由不习惯到习惯成自然。但对于不良传统落后的习惯,我们不仅不能用“习惯移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5.
“给我站住!”一只野鸡头皮上滚过一声炸雷,震得它头皮发麻。它战战兢兢地回头一看,是一只非洲狮。它站住了。“睡到地上去!”野鸡乖乖地睡到了地上。非洲狮生猛地冲了上来,一把按住野鸡,活生生地把一只鸡腿从野鸡身上“解放”下来。一声惨叫,一地鸡毛。“滚吧!”野鸡艰难地助跑起飞,一瘸一拐地冲上了天空……“给我下来!”猴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眼前的这只狮子生是把它给吓傻了。它服服帖帖地三下两下下了树。“去,给我摘两个波巴布树的果子来!”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也就是猴子吃的面包。猴子跑得飞快,弄回了果子。“没你的事了。”猴…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透过句句段段、口口声声的“愚”字,读到了作者一腔愤懑和满腹悲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永州,从礼部员外郎降为边远司马,而且是“终身不得量移”!前途何在,出头之日何在?作者反复思量,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不是什么乱世昏君,而是“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究其原因好像只能是自己“愚”了!  相似文献   

7.
繁花似锦     
《父母必读》2010,(7):142-143
让夏日的繁花也开进家里吧!而且这些“花朵”,不仅漂亮,不很实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要求,而其基础理论则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来完成:首先,“以人为本”不仅是“为了人”,而且是“通过人”。这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预测与劳动者能力普遍水平联系在一起。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了理想社会不仅具有“历时性”,而且具有“共时性”。这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既作为优越发展方式又作为优越社会形态。最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体现为唯物辩证法与时代条件的结合。这要求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从一般劳动深化至劳动力,从侧重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抗关系深化至二者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体系编排与内容设置上不仅传承了原“思想道德”精髓,而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实际生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教育。那么从“治学”、 “修身”、济世”这三个方面探析该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烦心哪!”一进办公室,王女士包还没放下,便絮叨开了,“一大早,女儿就缠着我,不买马甲不上学!”“都六月的天了,还穿那玩意儿?”李同事诧异着搭讪。“不仅要穿,而且要女孩儿一色穿红的,男孩儿一色穿黑的。”“跳舞呀?”“跳什么舞!”王女士一脸怒气,“上公开课!还要我女儿戴假  相似文献   

11.
天赋对才能的有利或不利,是有限的、可变的、非决定性的,而勤奋努力对才能的作用则是巨大的、稳定的、决定性的。天赋优异并不能代替勤奋,而勤奋却可以弥补天赋不足。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乃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两者不仅可移,而且能够互相转化,“移”和“转化”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勤奋。  相似文献   

12.
那是在克尼斯纳,一个老林工正在解释如何伐树.他指出,要是你不知道那棵树砍了会落在哪里.就不要去砍它."树总是朝支撑少的那一方落下,所以你如果想使树朝那个方向落下,只要削减那一方的支撑便成了."  相似文献   

13.
你会怎么说?     
《课外阅读》2009,(16):53-53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什么叫乐观派的人?”“这个……就像茶壶一样,屁股都烧得红红的,他还有心情吹口哨!”  相似文献   

14.
<正>影影的小书房窗口,正好对着后院的一棵枣树,影影把它叫做“魔幻树”。家里种有许多枣树的文文听了问影影:“好端端的枣树,会结枣子给你吃,你为什么要叫它‘魔幻树’呢?”影影说:“它就是魔幻得很不许我写它呢!”“我是不相信!”“那你跟着我去看呗!”  相似文献   

15.
情人节—这真是让“爱小说”编辑部的妖蛾子们自尊心集体破碎的一个节日啊……原因是,咱“爱小说”家族的成员们虽然个个都称得上是倾国倾城桃红柳绿可攻可守……的超级美少年美少女,但是……除了七树同学外.其他人全部是单身!(娜小丫:为啥树崽除外啊?她有主了么?巫拖拖:因为七树婆婆超龄了……不符合“少年”这个条件呀!  相似文献   

16.
诗与人民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吗?谈论它会产生陈旧之感吗?不!它有如常青的生活之树,有如不腐的流荡之波。如果说,在精神世界的创造中,有什么永恒的主题,那么,“诗与人民”就是每个诗人艺术生命中永恒的命题。早在本世纪初,列宁曾满腔热忱地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据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不仅是当时解决文艺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成为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树缘     
不知从哪朝哪代起,临黄村的人家同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临黄村,有首代代传诵的民谣:"树木护家又护村,植树惠己又惠人.毁树伐树先人弃,死后不得葬祖坟."也许是因有这首民谣的警示吧,这里的村民们特别爱树.他们植树,护树,敬树如神,爱树如命.家家庭前院后、塘边地头都植满了树.千家万户的树根根相连、枝枝相拥,整个村庄坐落在树丛中.陌生人从临黄村走过,都以为是森林,不是村庄.  相似文献   

18.
大雁从天空飞过,“嘎(gā)嘎嘎嘎!嘎嘎嘎嘎!” 他们告诉枫(fēng)树娃娃:“秋姑姑来啦!秋姑姑来啦!”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     
“爸爸,这路旁的树为什么光长叶不开花呀?”儿子问。“树不会开花就不会开呗!”爸爸答。儿子又问:“那为什么我们家的树会开花呢?”“你怎么没个完?!”儿子屈委地低下头走着……“咦!爸爸,这地上的影子为什么老跟  相似文献   

20.
“三让一树”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且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的具体体现。从目前的情况看,这项活动的开展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三让一树”已从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扩展到校园文明建设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