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世纪末,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的进程已经势不可挡。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殖民或侵略。全面详细地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词语风靡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了90年代,这场源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要想抓住机会,迎接潮流,就必须充分利用文化的杠杆作用,在跨文化传播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杨欢欢  薛婷 《新闻世界》2013,(6):332-333
伴随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好莱坞梦工厂和迪斯尼挺进中国市场,将会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本文以梦工厂动画为例,探讨在全球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下,本土文化传播的发展前景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并提出构建长远的文化传播意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精神被认为是体育文明的关键性内涵,理应成为人类体育文明的共同结晶,体现人类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奥林匹克文化发端于西方体育文明,因此在传播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体育文明发生冲突。本文对奥林匹克传播中的文明冲突展开分析,并对如何消解冲突、特别是消弭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间的冲突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笑 《编辑之友》2016,(8):99-103
只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就有跨文化传播.而清朝末年开始的跨文化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留下过浓墨重彩 中国近代广告借助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例证.我们既可以看到洋货广告的“本土化执行”——洋货广告中融入大量中国民俗、历史文化精髓,并采用中国本土形象代言广告;又可以看到国货广告的“全球化思考”——国货广告中所反映出的西方文化元素的浸出以及西方文化对国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使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的兴起 ,促使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由此形成隔阂和冲突。中国在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 ,弘扬和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 ,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 ,摒弃和反对西方的腐朽、霸权文化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准则 ,为实现“一个世界 ,多种文化”的互通互利、相得益彰的文化交往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化的西方文化中心模式已经无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提供理论阐释。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趋同性交织缠绕的背景下,传播学者顺势提出杂糅共生、兼容并蓄的“转文化”理念。转文化传播关注的不单单是文化信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异质文化流动的可能性,在转化中消解异质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以和平的方式促进彼此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转文化传播在技术上借助社交短视频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和效率,在情感上调动受众的共情能力增强地球村的强烈认同感,在内容上打造风靡全球的迷因产品促进文化的创新再生产。这些创新路径为破除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对外传播形象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0):63-64
跨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文化软实力受到广泛认可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地位也随之凸显。由于对跨文化传播存在认识误区,从而在各文化谱系之间设下了交流障碍。本文从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情绪入手,提出相应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即以虚怀拥抱外来文化,以执着坚守本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厚香  戴春阳  吴昊 《新闻世界》2010,(7):260-261,68
本文结合了全球化语境下国内外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我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受众定位模糊、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创新精神缺乏、动画产业链不完整、动画技术不成熟、各环节人才缺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从受众定位、本土文化资源、题材、艺术、产业发展、技术、人才、新媒体等方面提出我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时,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信息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的解析,研究提高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周伟业 《传媒观察》2023,(2):98-103
商业化与全球化互为因果,全面而深入的商业化的结果便是全面而深入的全球化。旨在谋取文化信息与价值主导权的文化战争已悄然展开。全球化的文化艺术浪潮削弱了本土艺术的影响,隐藏其后的危险是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消逝和文化霸权主义以及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全球化时代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生产走向繁荣?应该把握符号生产的意义,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价值,学会与数字化、全球化浪潮携手并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和文化,为世界生产传播文化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这种"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①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普及彰显出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当前文化的全球传播范围正不断扩大,文化传播中所附带的价值观正不断缩小着民族差异,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伴随着这种全  相似文献   

14.
体育传播全球化时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他们操控的全球传播体系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体育传播应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将"文化诉求"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发展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应对体育传播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殷小彤 《出版广角》2015,(13):40-41
西画东渐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的兴盛景象进行了探析,指出传教土文化的出现是西方铜版画传播的开始;马国贤引进西洋铜版画并促成其出版;本土铜版画出版的鼎盛时期是在"郎世宁画风"形成阶段;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之所以顺利在华传播是清政府为了满足其统治的需要促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异质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可融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当一种文化传播至另一地域时,它都要经历一个碰撞冲突、融合接受的过程。文章结合《列子》一书,总结了佛教在中原地区初期传播时的四方面特征:传播地域的层递性,对本土文化的依附性,传播手段的俗易性,传播内容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8.
颜纯钧 《现代传播》2019,(10):85-9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但国际传播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陶醉于票房狂收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在整个国家参与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资讯赤字”、信息不对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存在,并在西方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折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把全球性问题、全人类命运纳入思考的范围,超越本土的文化视野和精神境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对冲”.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势不可挡,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由于持续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这与其经济基础薄弱、不注重保护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创新有直接关系。这种形势之下,弱势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要接受跨文化传播,其次对输入的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讲究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取代并没有学者设想的那样强烈,相反它们开始披上中国形式的外衣。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跨文化传播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引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种理论及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理解外来文化更加隐蔽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