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2.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日报社,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同志的名篇《莫把开头当过头》,几乎所有与编采工作相关的同志都知道,并了解此文的历史背景。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一著名评论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及其在新闻史上的价值,二是因为其作者范敬宜同志在辽宁日报社工作多年,其特殊身份深深地感染着在辽宁日报  相似文献   

5.
范敬宜先生简历:1931年生于苏州。早年毕业于元锡国家专修学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进入《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前身)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1984年调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记者摇篮》2009,(11):16-18,15
栾俊学,1959年8月生。从1985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辽沈晚报创刊后一直做一线记者,采写了大量弘扬正气、鞭挞邪恶、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稿件。从1997年开始,栾俊学连续6年被评为"辽沈晚报名记者",被报社授予"明星记者"称号。这一殊荣是报社前无仅有的。2000年,他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新闻记者”,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青年记者。为此,辽宁电视台国际部还专门拍摄了专题片《记者栾俊学》,将其作为优秀记者的典型向海外宣传。1997年起,栾俊学在要闻部任社会新闻战线记者,继任首席记者、要闻部主任、特别记者调查部主任、编委等职务。他连续6年被评为辽宁日报“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傅宁 《声屏世界》2004,(7):16-17
范敬宜:1931年生于苏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进入《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前身)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1984年调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聘任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8.
乔申颖 《今传媒》2003,(2):32-36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报人,他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应清华大学邀请,出任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他采写和策划的许多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和普通百姓的一致肯定和喜爱。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满意的报道效果水乳交融是他的新闻实践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著名报人、新闻学家赵阜,长期担任省、市党报总编辑重任,主办过《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优秀的党报、尤其是他培养了一批特别优秀的新闻人才,范敬宜、谢怀基等名记者、名编辑,都是从他身边腾飞的。  相似文献   

10.
鲁川 《当代传播》2001,(1):51-53
赵阜同志是新闻界所熟悉的前辈、著名报人和新闻学家.自少年时代参加新四军起,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建国后长期担任省市党报总编辑重任,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办了优秀的党报,如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人才,像范敬宜、李洪林、谢怀基等名记者、名编辑,都是从赵阜同志身边腾飞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每上一个台阶,每遇疑难问题,赵阜同志不论是在职,还是离休之后,总有新思路、新见解、新举措推出:  相似文献   

11.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12.
《辽宁日报》把改革头条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几年来不仅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稿件,而且培养了人才。不久前赴辽宁采访时,我访问了《辽宁日报》总编辑赵阜。总编辑的责任在于启发记者、编辑的聪明才智有些报社领导人抓工作很细,事必躬亲,但工作成效与愿望有距声,有的甚至成了“校对员”。“您是怎样做领导工作的呢?”我问赵阜。  相似文献   

13.
5月13日,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给新闻系92级的同学们讲如何搞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要善于比较。 范敬宜同志谈到,有一次他到辽宁省的一个山村去采访。这个村子很贫困,房子破破烂烂的。同行的同志说:“到这儿来采访于什么?”他也有点失望。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挂着挂钟,就问  相似文献   

14.
一本30万字的书放在案头,这是商恺同志的新著《报海帆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商恺同志193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48年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1958年调至中央办公厅在胡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多年,“文革”后重返人民日报社,80年代初离开记者岗位后又来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工作。他是在我国新闻战线上奋斗了60年的老记者,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仍然笔耕不辍,把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写的根据胡乔木同志新闻思想整理而成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有关新闻业务的文章和讲稿,再加上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经济日报在新闻摄影方面很有起色,新闻界的同志称赞它走在全国兄弟报纸的前面。人们不禁要问,这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为什么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呢?经过一番了解,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除了该报有一支精明强干的摄影队伍外,还与重视并且抓住新闻摄影不放的总编辑范敬宜有很大的关系。总编辑范敬宜曾和编委们商量好;好的新闻照片要不惜版面,突出处理;报纸头版照片要经常保持在四栏、五栏宽的篇幅;好照片可以放大到六栏宽,以便充分发挥新闻照片真实、迅速、引人人胜的作用。范敬宜对摄影记者反复强调:记者要“沉”下去,到“深水”里去抓“活鱼”,也就是到基层第一  相似文献   

16.
视野     
《视听界》1992,(6)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新闻工作如何“转”目前我国经济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新闻界怎么办?10.19《新闻出版报》刊登范敬宜题为《新闻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的谈话录提出,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他认为,过  相似文献   

17.
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2003年12月15日举办的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第一期培训班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同志应邀作了《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本刊分两期摘要刊登范敬宜同志的这篇报告,以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18.
1月13日由辽宁日报主办的《记者摇篮》杂志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吉庆杯”新闻学优秀论文大奖赛,在本溪市冶金制管总厂召开了颁奖大会。经由辽宁日报总编辑武春河、全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唐非等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定,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2篇。这是《记者摇篮》创刊以来与企业界联手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新闻学论文征文比赛,参赛作者大部分是在新闻编采一线的同志,其中不少是报社、电台、电视台的总编辑、台长。所写论文大部分是研究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各种新闻传播手段竞争抓新闻,读者品味越来越高的形势下,记者按常规思维是不够的。必须增强新闻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记者的超前意识,是指先于别人分析现实,预测未来,发现和抓住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美国记者约翰·里德,1917年夏天,他赶到俄国,采访了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列宁高度评价它是十月革命的真实写照。里德的这种超前意识,就是他对世界革命形势进行分析后,预见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1979年,我国农村的改革开始起步,范敬宜同志通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