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7,(6A):3-3
新任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上发表演讲时说——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人们曾经把大学比作象牙塔。这不仅是因为其中研究高深的学问,更因为那些学问离普通百姓太远。而今大学之所以受万众瞩目,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日益紧密地结合。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构成大学组织的基本要素,其发展对大学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权威是其工作的基础。大学教师通过获得高深学问,从而获得专业方面的学术权力。大学教师学术权力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发展高深学问领域中的地位、角色与作用。增进大学教师在高深学问领域中的权威与影响力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以及科学研究水平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因此,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应主要着眼于其在高深学问方面的发展,实现其知识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确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就职演讲时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5.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为全国最大、学科最齐全的土木建筑类高等学校。1958年起,同济大学开始增设机、电、管理及理科专业,逐步向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近十几年来同济大学进行了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具有理科、工科、管理学科和文科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国家、为社  相似文献   

6.
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全面抗战时期,因校舍毁于日军炮火,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辗转西迁。1938年9月,国立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前身)第四次迁校,从江西赣州、吉安迁至广西贺县八步镇西约街(今贺州市八步区贺州学院东校区),就此和贺州学院结缘,贺州也因此载入同济大学史册。研究同济大学迁贺州史,不仅能丰富抗战史、大学史研究,对推进大学内涵建设,加强校史校情乃至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大学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培养一种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钱宾四先生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即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即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统"。②《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直至做到完善。  相似文献   

9.
大学走向社会中心与教育改革方向的正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走向社会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基本标志 ,是迈入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深远历史意义 ,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大学观进行全面更新 ,对已进行多年的大学教育改革予以深刻的反思 ,从而实现对大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正确定位。大学走向社会中心与知识和学问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的过程是一致的 ,因此 ,“高深学问”可以作为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内在根据。蔡元培认为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①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也认为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高深学问”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同济大学在国内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上的历年综合排名情况进行了汇总,并与国内几所高校的综合排名情况进行了比较,以更客观地认识同济大学历年综合排名的变化情况.然后,对同济大学相应于综合排名的一些单项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了汇总,对影响同济大学综合排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供关心同济大学发展情况的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国豪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获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同济大学担任教学和领导工作半个多世纪,并曾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政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令人刮目,他的人品也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经过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奠定“学问自由”和“大学自治”的法律基础。大学教师深受“学问自由”和“大学自治”的恩惠,时至今日,大学教师权益保障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社会变革的需要可能会发生质变。如何有效地创建富有新世纪特色的“学问自由”和“大学自治”,可以说是当今日本大学教师权益保障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大学教育仍然应当以传授各学科的‘高深学问'为主"这一点,看法上产生了很多分歧,实践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一些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本文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何谓"高深学问":大学大众化教育与"高深学问"的关系:"高深学问"的传授与应用的关系;大学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如何按大学的规范来建设课程和修订课程教学的内容.由此笔者就大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所在地深圳上海天津上海秦皇岛南京哈尔滨上海北京长春北京北京北京绵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单位深圳市高新区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10,(4):8-8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普陀区委、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联手合作办学的成果。学校依托大学,立足校情,借助高校与政府扶持,发展内涵,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同济大学     
《中学理科》2004,(4):47-47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 190 7年 ,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 ,192 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 ,192 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 ,194 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 ,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 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 ,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 ,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  相似文献   

18.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 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同 舟共济。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 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 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 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 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 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同济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周边知识型产业集聚现象及特征,研究了空间网络和社会网络在知识型产业集聚中的作用,结合同济大学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与知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冯晓 《上海教育》2012,(10):54-55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德文缩写CDHAW)是根据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的合作意向,由同济大学和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以及以该校为主席单位的德国CDHAW高校联合会共同执行的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学院成立于2004年,为同济大学二级学院,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