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谈话,再次强调,“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第一次在4亿网民前如此郑重地承诺,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外交部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表达自由”和“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死刑”两个会议,2005年6月20-21日在北京同时举行。这是8年来中欧召开的第13次人权对话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方学者代表18人,欧方学者代表16人(自来15个国家)。“表达自由”会议分为“表达自由范围”、“信息自由”、“表达自由的限制”、“表达自由的限制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健康或道德观念”、“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走向”5个议题、7场讨论。每个议题均按照3条线索进行,即考察国际标准、考察各地各国的法律和实践、考察当前的或最好的实践范例。这次互动进一步增进了中欧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郭春杉 《大观周刊》2011,(30):122-122,120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作为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常被称作“自由公民的大完章”。宪法在规定大量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同时,更需要建立有效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机制。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常被称作“自由公民的大宪章”,“权利克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敏感的法律问题,也是法理学应当密切关注的论题,研究之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在法理学层面上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才能深刻理解权利克减的精神内涵,才能把握其目的和手段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取消城乡二元分隔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人人身份平等、迁徙自由原则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6.
纳尔逊·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传遍全中国,也引发了各种纪念和评论。不同价值立场的人各取所需:在有些人眼里,他是自由偶像和人权斗士;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英雄。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又直接促成了南非与中国的正式建交。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是其他权利产生的基础,图书馆权利作为权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也建立在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图书馆权利作为受教育权的一种,本身即为第二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也对图书馆权利的衍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比较研究人权与图书馆权利间的关联,发掘图书馆权利中的人权特性,理解人权视角下的图书馆权利存在的基础性和不可或缺性,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图书馆权利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存在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报纸编辑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新闻知识》2006,(1):79-80
人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可见,人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人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九十年代以来,大陆传媒也提出了“人关怀”的口号,强调传媒活动中要有人关怀的理念。那么在报纸编辑中要如何体现人关怀昵?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9.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中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意为百姓,“生”意为生活、生计。《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也为“人民的生计”之意。可见,“民生”一词渗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内涵。从责任角度来说,民生是党和国家施政的最高准则;从人权角度来说,民生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来说,民生是保证生活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表达自由(freedomofexpression),是指一国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及其他手段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言论(口头和书面的)自由,也包括通过影视作品、录音方式、电子出版物和其他媒介表达思想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了言论自由的口号,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把言论自由作为人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规定。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等事项的法律。在国际人权公约中,表达自由也得到广泛…  相似文献   

11.
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和新闻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去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大众新闻工具与人权问题”国际科学实践会议。这次会议是由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诺登斯特伦在发言中对资产阶级新闻媒介“自由流动”的观点加以批评。指出所谓“自由流动”是促使西方大众新闻媒介在发展中国家新闻界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公共广播电视对新闻采访的有关规定 在北美国家,对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人权”)的强调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对大多数北美人而言,由于生存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因此,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和个人的尊严。相关的保护个人隐私,约束新闻采访的法律条文包括: 1.关于隐私(privacy)权和侵入(trespass)罪 加拿大的《人权和自由宪章》(Charter of HumanRights and Freedom)规定,每一个人都有权获得对其私生活的尊重。就广泛的意义而言,“隐私”即为“独  相似文献   

13.
表达自由是"联合国为之献身的所有自由的试金石".目前世界上有关表达自由的全球性文件主要是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两个任择议定书.它和<世界人权宣言>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区域性人权公约主要有1950年<欧洲保护人权及基本自由公约>(即<欧洲人权公约>)、1969年<美洲人权公约>和1981年<非洲人权与民族权宪章>.此外还有早于<世界人权宣言>7个月的<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1]因两个任择议定书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不直接涉及表达自由,本文所谓的人权文件不包括它们.  相似文献   

14.
“人权”,现在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某些人所惯用的时髦词儿。他们象念咒语一样,喃喃不休地指控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斥责那个国家“践踏人权”,借以干涉别国内政,动辄实行“制裁”,甚至出兵动武,侵犯别国主权和国际人权,以致推翻或“演变”一个国家的政权。可是正是在这些自诩为“人权卫士”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9):66-66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自由是每个人的,也是全体人的。在“自由女神”火炬下的美国,政府和所谓主流媒体合谋假新闻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掩盖真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别人说了几句真话,就恨得咬牙切齿:“我炸了你!”为了国家政治利益,你有说假话和保持沉默的自由,但你也得尊重别人讲真话的自由是不?“免费”,是个诱人的字眼。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信息免费时代”,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期待“免费”服务的读者。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产物。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羊毛出在…  相似文献   

16.
编辑素质的提高,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诸多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年科普期刊编辑,还需根据少年科普期刊的特点,提高以下两方面的素养:首先,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敏捷的科学思维能力。现在的少年儿童已不再满足于知道“青蛙为什么是益虫”、“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等陈旧的内容,他们更关心“克隆羊多莉”、“长着人耳朵的小老鼠”、“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小汽车”等科技前沿的知识。编辑不熟知科技前沿的动态,就不可能联系到这方面一流的作者,不可能组织到一流的稿件来满足广大少年对科技读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可见,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九十年代以来,大陆传媒也提出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强调传媒活动中要有人文关怀的理念。那么在报纸编辑中要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昵?下面从几个  相似文献   

18.
浙江出台居住证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想留住人才.尤其是农民工中的技术骨干,这就决定了这一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走向普惠。不过.其绕开户口,以居住证为增量改革突破口,来承载外来人口福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依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居住证含金量的提高及覆盖范围的扩大,实现与户口的无缝对接是可以预期的,最后增量带动存量解决,实现户口制度的取消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而这将为建立一套合乎自由迁徙原则的户籍制度奠定基础。 自由迁徙制度会使人口在多个方向上流动,城市未必会被汹涌的迁入者淹没,而完全有可能保持进出平衡。当然,人口的自由流动,也需要伴随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应以容纳目前已经生活在城市的那些“外来人口”为突破口稳步推进,进而积极推动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城镇福利的均等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可以认为,城市把职业类型(农民和非农民)作为决定一部分人口能否迁徙的标准.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同时,完全否定原住居民拒绝新居民的“自由”,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三、公民可享的传通权根据《宪法》的明文规定,我国公民可以享受的传通权有:1.言论自由权《法国人权宣言》指出“无拘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有思想之自由”。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思想自由”的提法,但明确规定了‘喀论自由”和‘咄版自由”。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人的思想本来就是自由的领地,一个人可以海阔天空地道想联翩,只要他没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别人传播,谁也无法知晓。言论是思想的表露,出版是言论的记录。马克思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