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一、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深的学问,就必须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精髓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注重启发诱导“启发”二字源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论语·述而》)可以看出孔子在教学观上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和“悱”的状态 ,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中 ,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适时的启发 ,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学方法上 ,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教师启发后 ,学生能积极思维 ,能举一反三。这是孔子启发式教育…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教学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包括两种形式,一个是中国式的“启发式”,另一个是西方式的启发式——“产婆术”。它们产生于古代的两位思想巨人,一个是中国的孔子,一个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二者虽然叫法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启发诱导,开启智慧。但是启发式教学还能适应现代的教学吗?笔者曾就此问题对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学完全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满堂灌”中加了一些提问罢了,它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具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刻的考证。《论语》是孔子和学生的言行录。在《论语·述而》中,孔…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们必须很好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以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本文仅就孔子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原则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略陈管见。一、启发式原则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而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更为悠久。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有据可考的首创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氛《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掌握…  相似文献   

5.
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主要目的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 ,如何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现代启发教育思想的确立1 .现代启发教育思想的内涵启发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 ,首创了启发式教学 ,为后人在这一领域继续开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学生的“心愤口悱”才是其积极思维的表现 ,而教师需在学生对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主张 ,其意思是说当学生实在思考不通时 ,才去启发他 ;当学生欲言而又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时 ,再去开导点拨他 ,这大概就是启发式的来源。孔子之后 ,《学记》里记载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主张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要诱导、勉励学生发奋努力读书学习 ;不能对学生采取强硬办法 ,要开拓他们的思想 ,不要越俎代庖。可见我国古代人对启发式教学方法 ,已有了较精深的认识和运用。我们今天在教学过程中 ,也在继承和发展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启发式教育对德育的借鉴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孙迎光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现代教育学中“启发”一词就来源于此。“愤”是指学生积极思考,想弄通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帮助学...  相似文献   

8.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启发式教学理论,源于我国春秋旧中国时期,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于启发式,有人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称为启发法;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教学原则,称为启发式原则。但从它的教育价值和作用范围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一种方法或原则的范畴,应该是一种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论述启发式这各种教学理论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对待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思考,思考之后,仍然领会不了时再去指点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悟,想说又…  相似文献   

9.
孔子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从爱人出发,进而提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有教无类的平等受教思想,培养好善恶恶及好德、乐善及尊重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对我们依然有意义。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及教学相长的方法依然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师生关系是朋友与导师的关系,视学生如子的关系,对我们今天教学建立学生与老师平等中的引导者的关系,依然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剑影  王艳娟  赵彤 《考试周刊》2012,(77):171-17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的这一思想不断发展,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当今教育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研究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当今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具有独创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今天研究、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树立辩证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要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引发学生的内趋力孔子的教育思想从总的方面来看是辩证的,唯物的。他不但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主张学生自身“内驱力”的重要作用。一、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和蔼,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喜欢跟学生谈心,学生也乐于跟他…  相似文献   

13.
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 ,早在几千年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 ,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这一思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今天在大众传播迅速发展、信息量空前增加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 ,人的主体性凸显 ,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结果启发” ,而更应注重“过程启发”。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它重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笔者试图就新形势下政治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遗产是极其丰富的。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符合教学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启发式教学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这个术语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认为是苏格拉底首创,事实上,孔子才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之父。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相似文献   

16.
论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得到进步,同时教师也得到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仍有启发,我们今天的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创思维,发展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实践中也得到了提高,使教者与学者共同得到进步.  相似文献   

17.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生填硬灌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人的智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天资聪敏,有的学生天赋较差。前者一讲就通,一听就懂;后者需要多次启发诱导才能弄懂弄通。孔子讲的“上智下愚”谈的就是教学,是说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是不能求同的两个极端,是人群中的两个少数,而…  相似文献   

19.
论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我国春秋时代的文化繁荣时期就有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认真学习达到“愤”和“悱”的心态时才为其开意,使其受到启发;举一反三,则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维而有新发现。西方的启发式教学,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积极的思维、探索,逐步达到正确的认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通过以注入式教学的批判以及教学规律和学习心理学的探索,更清楚地揭示出启发教学的特征。他们提出“用启发与说明的办法,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把研究过程的特点复演出来,”“以生动有力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包括两种形式,一个是中国式的“启发式”,另一个是西方式的启发式--“产婆术”。它们产生于古代的两位思想巨人,一个是中国的孔子,一个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二者虽然叫法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启发诱导,开启智慧。但是启发式教学还能适应现代的教学吗?笔者曾就此问题对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学完全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满堂灌”中加了一些提问罢了,它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具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刻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