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2.
“四君子”是我国文人常用的“比德”对象。“比德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从修辞学和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看,“比德”所运用的主要是比喻、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从思想内涵来看,我国古代诗文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比德”具有极其丰富的道德人格内涵和较强的伦理色彩。“比德”的哲学基础是我国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比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个性均确证与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不同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梅、兰、菊、竹,在中国被画界誉为是“花中四君子”,那么,这种称谓缘何而来呢?从“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品德来看,花中“四君子”是中国文人对花的文化品格的注解。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在《孟子·离娄下》和《孟子·尽心上》两篇中,运用“原泉混混”和“盈科后进”两个相互连贯的水意象对其君子人格修养思想进行了阐发。“原泉混混”强调通过对自身固有德性的洞察和体认,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盈科后进”强调通过学问之道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孟子认为,君子应当“立于本”并“志于道”,内德充盈而又不断为学进德,从而养成完善的君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象形字"女"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表达了先民对于女性的朴素审美,是对女性形体的客观描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维和文化情况。在对"女"字构形中存在的文化内涵考察时发现,在造字之初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认为"女"字反映了造字之初对女性的歧视是后人的主观臆断,缺乏考古凭证,更是父权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是高中生首次接触《红楼梦》,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宝黛相见时,宝玉就把他的"命根子"给摔了?只是要渲染他们之间前世今生的爱情吗?提这个问题,说明学生真的走进文本,思考文本了,作为老师,我们感到欣喜。《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作,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思与探究空间。我们从"玉"文化探究情节的安排意图。一、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燕”化的内涵丰富隽永,源远流长。历代人欣然命笔,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咏燕名篇,为中国传统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有三个以玉为名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和妙玉。三人是作者最喜欢和用意最深的三个人物。作者沿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视三人为书中仅有的君子。而君子之德却并非属于儒家传统的道德范畴,而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对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个性追求。这就是"红楼三玉"身上所具有的深意。  相似文献   

9.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11.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2.
“比德”是孔子游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孔子不仅赋予自然山水、松柏、兰草等以“德”的品性,同时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留意的自然景象也常常引起孔子的“德性”观照,体现出孔子内心非常细腻的“比德”联想和审美思考,这种游历审美观对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14.
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标识和主流,将君子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涵养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将君子文化融入概论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人格高尚的人,如“正人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而在言中,“君子”的含义就丰富了。现将中学课中“君子”的几种义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服饰繁复,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服饰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冠、冕两种头衣的源起和构成中,透视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制礼色彩,成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标志,成为了庄严高贵体面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玉文化源远流长,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该文从文章结构和内容描写两方面入手,对《红楼梦》中的玉文化进行深入探析,并联系传统玉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红楼梦》在玉文化神韵下的美轮美奂的"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和"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和"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继承与弘扬"和"文化对当代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俗语云:“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以理服人方为“君子”。而笔日“君子动口又动手”,指的是老年人健身,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方可谓“健康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