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诗歌教学要将朗读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内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2.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预设】1.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2.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写作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3.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1 运用电教媒体 ,训练朗读能力  实践证明 ,朗读不仅要求掌握一些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感情的投入 ,只有引发朗读情感 ,才能让学生对朗读的内容喜读、爱读、会读。而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才能起到激发兴趣 ,强化感情的作用 ,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在进行示范朗读的同时 ,播放一首轻松、柔和、舒缓的乐曲 ,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情境氛围 ;然后讲读诗歌 ,边讲边读 ,以配乐朗读调动学生感情。随着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 ,学生逐渐进入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注意节奏,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词汇、语句。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三、教学过程:1.导入。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化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2年级上册16单元《贺年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能力目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正朗读,是诗歌阅读教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逐步理解诗歌情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尽情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指导甚至示范,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情感。一、理解诗歌情感(一)了解时代背景"诗意就是心声。"作者是社会的人,他的坎坷荣辱等经历会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所以,"知人论事",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感情,更好地体会  相似文献   

8.
《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是郭沫若先生的经典之作,值得学生反复诵读.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品味逐渐被淡化的逆流,我决定以这节课为契机,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悟情感,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好”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必须习得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程度的外在表现。教师在对《黄河的主人》和《安塞腰鼓》两篇文章进行朗读指导时,前者以自读为契机,以对话促思考,后者以范读为先导,以对话促理解,促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并真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0.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3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中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4.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读包括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语感的建立和提高。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反复品味作品内涵、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重视朗读训练,不是浪费学生时间的行为,而是回归教学本位的举措。本文以农村初中的朗读为例,谈谈笔者在平时实行朗读教学时的一些想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对不同的体可采用不同的通读方式。如古代诗歌教学。由’于古诗的句式凝炼,内涵丰富,思维空间广阔,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可采用整体设问的通读方法。激活课堂思维。笔在教《石壕吏》时。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作了如下提问设计。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贺年片》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播放《铃儿响叮当》音乐。同学们,每当耳边响起这欢快的乐曲声时,我们就感觉到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一张张精美的贺年片就变成了新年最好的礼物。手捧着贺卡,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祝福…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及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教学难点]感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性活动 ,具有调动诸多器官的作用 ,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通过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 ,领悟语言的感情色彩 ,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唤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反复朗读 ,还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 ,朗读有其独特价值。中学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 ,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具有特有的气势和神采 ,特别适合朗读。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 ,朗读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语言凝炼,含义丰富;形象具体鲜明,富于联想和想象;感情强烈充沛;讲究节奏和韵律。要掌握诗歌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必须反复诵读,在朗读中逐步加深对诗歌的内容、意境的理解。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9.
乔金秋 《成才之路》2013,(10):26-27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行为,朗读在性质上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朗读对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不容忽视,朗读能够锻炼学生口才,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通过朗读,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朗读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朗读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在六年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