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流徙往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乃将文明传播到广大的西南地区,以致西南三地在商代西周时形成了基本面貌一致而根本属性相同的“巴蜀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分居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巴人因“居峡而峡”、“居蜀而蜀”的长期发展,乃分别创造出看似“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巴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巴人的流徙和分居以及相伴的文明传播和文化发展,不仅使得当时广大又荒僻的西南地区受到文明之光的普照,而且为中国在秦汉时期实现天下统一、建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文明富强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阐述黄粱梦文化的形成过程,从黄粱梦故事雏形、成熟、发展、延续等阶段的演进过程,阐述了黄粱梦故事深远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天平文化是在奈良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背景下,“以唐为师”,推行文化奖励政策而形成的。天平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在日的传播,巩固了以孝谦女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的建筑、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学空前繁荣。天平文化对日本民俗、国风的形成发挥了奠基作用,是日本民族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日本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天平时期建立了雏形。天平文化促进了平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十大新天府     
1.四川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沛,人工自流灌溉条件好,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地。这里文明悠久,自然人文协调,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成都平原拥有闻名于世的“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平原及周边既有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也不乏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及著名名胜古迹。平原上河网纵横,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合人居,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6.
谈周作人的“轮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轮回观在青少年时期已具雏形,之后,在社会环境、东西方文化和周作人主观世界作用下,形成了包括生命轮回、历史轮回、文化轮回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思想观念。轮回观不仅在周作人“轮回”为文化汉奸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他一生的思想、创作、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可爱的家乡     
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末期,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提出"基层市场社区"概念,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概念的缘起,与他试图确定成都平原的社区单位密切相关,但"基层市场社区"得以成立的条件与成都平原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所以成都平原的社区单位及其形成机制仍是一个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场镇中社会组织入手分析场镇与社会的关系,根据设立时间和社会组织构成差异,清代成都平原的场镇可分为"前期场镇"和"后期场镇"两种类型,场镇中社会组织的设立和作用与官府的行用制度、移民社会、村落散居、精英群体的参与等多重因素密切关联,通过简要分析简州镇子场上会馆、祠庙、书院、寺观等社会组织的历程及其意义,可知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都平原形成了近300个以"前期场镇"为中心的"场镇社区"。  相似文献   

9.
以成都平原上的城市群为例,从自然区位,经济基础,政策倾斜三方面阐述城市群的形成条件,并简单分析城市群发展的利弊问题。根据城市发展的优势,预测成都平原上城市群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地处成都平原西北,水系极为发育。岷江进入都江堰流域后,通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城区如指掌般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等多条分支水系,流人并灌溉成都平原。发育的水系使得桥梁在城市交通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极其典型,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