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抢花炮在桂北侗乡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和民间精英的需要,同时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在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体现着民族的信仰文化,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可以透视社会、文化及民族性格。仪式性体育活动是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7,28(3):37-44
抢花炮的引入既是商业活动渗入少数民族山区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村寨的开放、使传统与现代相连接的作用。在国家的现代性建设中,该仪式性体育经历了几度起落、盛衰轮回。当代乡土生活中的抢花炮,迷信色彩在淡化,娱乐性功能在强化,吸引投资、吸引旅游的成分在逐渐增加,传统"内演"的取向正转为"外演"的趋势。族群建构与认同是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功能,它在现代背景下增加了新的意义——国家认同、整合社区、增强民族自信。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抢花炮的规则的逐步地完善,对民众现代意识的培养有一定意义。桂北侗乡的抢花炮历史经验表明,现代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的循环与再生。  相似文献   

3.
杨爽 《体育博览》2008,(1):84-85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民族中间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据考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项运动的强列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踊跃。侗乡流行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相似文献   

4.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6,27(6):10-18
通过侗族地区方志和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广东和香港民俗资料的分析,确定抢花炮的源头是广东民俗;从族际友好交往的先天优势以及抢花炮与侗乡本土文化天然的亲和力论述了抢花炮落户侗乡的历史与文化原因;通过对抢花炮作为民族团结符号的建构,说明仪式性民间体育在族际交往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志清  虞重干 《体育科学》2005,25(12):17-21
桂北侗乡的抢花炮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抢花炮的原生态。这项古老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理性化、世俗化、组织化、规范化以及媒体的利用、妇女的参与反映的是现代性所促使的改变;民族特色的强调、功能的扩展则是民间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中的生存策略,这些变化都是文化主体自觉的文化改造过程,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以及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7,28(2):51-57
新中国成立以来抢花炮的坎坷命运折射了村民的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密切关联,许多实例反映了民间仪式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博弈以及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压力,抢花炮符号的所指(signified)有了表面的、宣传的一面和隐含的、代表乡民世代相传的观念的一面;民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使用见机行事、斩而不奏、传说版本的选择性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信仰活动得以开展,但民间组织者与政府始终保持合作的态度,主动地为政府考虑,同时也充分表述自己的活动对政府与社会的意义以寻求合法性。对于花炮节是否应该官办,在民间和官方两面进行的访谈调查反映,传统的仪式性体育活动民间办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对广西三江花炮节抢花炮民俗竞技文化进行了剖析。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抢花炮民俗竞技开始呈现出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势态,而且依附于民族传统花炮节,广西三江的民俗竞技抢花炮走上了民俗旅游的发展道路;抢花炮民俗竞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裁判作用失灵,抢花炮规则有待改进;比赛缺乏观赏性,竞技性有待提高;比赛安全保障措施有待改善,竞赛制度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拥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口的侗族,有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叫作抢花炮。花炮节一年一度,但各地时间不同。农历三月三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镇、古宜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和从江县,湖南省的通道县等地的花炮节。其中以富禄镇的花炮节最为隆重,每年三月三,黔、湘、桂毗邻地区的侗、茁、瑶、壮、汉等几个兄弟民族同胞,纷纷前来富禄镇参加抢花炮活动。按  相似文献   

9.
郑玉娇 《精武》2013,(18):125-126
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众多,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阅读研究文献,实地考察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三月三抢花炮,踩歌堂集体舞,侗乡灯节踩高跷.侗年斗牛舞龙狮、摔跤节摔跤比赛,这些侗族的主要民俗节庆和传统体育活动做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俗节庆中的价值,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一些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依据媒介仪式理论和媒介事件理论,分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及纪录片4种节目类型,对少林禅武的影视仪式特征进行剖析。指出:在传统宗教仪轨衰微的背景下,影视所营造的媒介仪式化传播在共享与传承的基础上,使少林的佛教信仰与禅武精神被阐释、转化为世俗的娱乐与狂欢,并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符号,在受众中建构起少林禅武文化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电视(大众传媒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将奥运仪式分类有序地展现,促成了奥运的“去仪式化”;而奥运作为仪式性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内容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的仪式性,从传播形式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仪式的再次仪式化(奥运在大众传播这种日常仪式中再次形成了阈限期,即仪式状态),从而促成受众的连续收视行为,特别是奥运期间的超常规收视行为,强化其仪式功能———使受众拥有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和安全感。奥运和电视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双赢关系。同时,奥运和媒体的这种共谋直接导致了第三种客观结果:奥运的“去仪式化”,即仪式和群众场面———民族国家组织场景之间的转化,歌颂、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感以及分类权力的秩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广西邕宁抢花炮及其民俗文化进行研究.认为邕宁抢花炮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文化寓意却与嗣子的风俗有密切关系.突出了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研究的特点,在通过社会风俗来把握抢花炮的民俗文化方面显得更直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4,(1):104-107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活动中人们的主要愿望是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凶纳吉、生活幸福;龙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和族群认同的作用;龙狮运动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注重娱乐美感价值,具有教化功能;具有商业活动性质,带动经济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法律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融生产劳动、军事活动、宗教祭奠、医疗保健、娱乐舞蹈、文化教育于一体,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在现代奥林匹克的百年历史中,体育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日益显现出来,成为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活动,它冲破了国家、种族、信仰等束缚,使人们为之亢奋、为之倾倒、为之拼搏,它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法律对社会的调节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基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传统的法学理论或观念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也会产生一些冲突,使人们不解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科学》2016,(5):62-68
结合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社会变迁背景下蒙古族仪式性体育活动的变迁进行历时性考察,研究认为:个案地区的蒙古族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渔猎部落到今天的地方旅游文化符号,从仪式性身体活动到祭祀观念与行为的"仪式化"展演过程的转变;以游牧、渔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展现实际上是蒙古族文化的民间叙事,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蒙古族身体运动形式、社会结构特征、信仰体系以及民族机理的高度认同;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正在遭遇消蚀,传统的游牧文化生存空间正在遭遇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文化的挤压和改良;由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中所遭遇的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认为:第一,以物质文化变迁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单向度视角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向;第二,失去了信仰体系的仪式性身体展演在现代化进程中只能沦为"形式化"操演。  相似文献   

16.
马玉玲 《精武》2012,(28):68-68,7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抢花炮的起源探寻,从历史发展的文化背景中,挖掘抢花炮运动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壮族"抢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壮族同胞的喜爱。文章以桂西高校为例,结合桂西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源,将壮族传统体育"抢花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让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之精神,也对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科学》2019,(5):20-31
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叠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角度对传统体育抢花炮现代发展的动因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体育抢花炮的娱乐性文化特征使其在当前社会具有聚合传统文化精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充实精神生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竞争性文化特征则起到了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平等思想的重要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传统体育抢花炮现代发展的文化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体育与人文教养结合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丰富的体育与人文教养相结合的思想.礼乐文化把"修身"作为道德培养的起点,而修身通过举止礼仪,由外至内地改变人的性情.礼还是政治、军事、典礼等的统一体,具有强烈的体育活动功能.其中的射礼是从战争活动中独立出来的典型体育活动仪式,它把体育和德育融为一体,礼所包括的乐舞等传统文化形式也具有锻炼身体、转移人的性情、培育道德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