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从前年开始学写稿的,开始,写的不少,寄出去都“泥牛入海”,叫我丧气。宣传科的同志看我有写稿的热情,就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从此,我如鱼得水,下班后就读上几页,印象最深的是“通讯员园地”、“业务随笔”几个栏目,加上宣传科科长薛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4年开始给《新疆日报》投稿的。我写的《铁路局内燃机车使用冶却水新配方成本降低裂缸减少》的报道,当年在7月13曰《新疆日报》二版上见报后,收到了读者询问详细情况的来信,同时有不少单位派人到乌鲁木齐机务段参观学习。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新闻报道的巨大作用,从此写稿更加积极了。刚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工作忙,一篇稿子今天推明天,等写出来时,新闻变旧闻,报社也不采用了。应该如何解决工作与写稿的矛盾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了办法,这就是见缝插针。有时坐在班车上,我都在构思,想起一句就赶紧记在本子上,以免忘掉。平时外出  相似文献   

3.
写稿贵在精     
我们有些通讯员同志为了多上稿件,只顾拼命地多写多投,不注重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选上一篇”。我觉得这种“广种薄收”的办法不如“精耕细作”好。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时为一篇稿件,辛辛苦苦地采访、写作,甚至还要熬夜加班,弄得嘴干舌燥,头昏脑胀。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发出的稿件往往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事实告诉我:与其多发稿,劳而无功,还不如少发稿,拿出时间去深入采访,多思考,多分析,写出有典型性、有新意,角度巧,挖掘深的稿件。几年来,我的稿件虽然发的少了,但采用率却不断提高。过去见报率为20%,1992年达到85%以上。先后在陕西科技报、陕西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论各种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的,而它首先论述的就是自然景色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得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精辟结论。那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来自物,而辞则表达情,因而作品的言辞必然是外物的折射,可以“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无论文学体裁或新闻体裁,都离不开写物。问题是文章在进行必要的景物描写时,怎样才能做到“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呢,南朝刘勰总结《诗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提出的“以少总多”论点是很可贵的。他说的“少”,虽指少量的文学语言,但主要是指最有特征的事  相似文献   

5.
每做一件事,只要全身心身投入,就会有所收获,从事新闻报道也是如此。采写稿件,就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和钻劲,勤思善钻,笔耕不辍,一定会受益匪浅。对此,我有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24日的《人民军队》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一篇题为《十七大精神给老兵壮了胆》的稿件,在兰州军区部队引起较大反响:某师组织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尤其是临近退伍的老兵,专门学习这篇文章;新疆军区某团、某集团军防化营等单位10多位官兵打电话到报社,反映稿件在官兵中的影响很大;在某摩步旅,这篇稿件成为老兵退伍教育的生动教材。报社两位主持工作的副社长,会上会下几次对此稿进行了表扬。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24日的《人民军队》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一篇题为《十七大精神给老兵壮了胆》的稿件,在兰州军区部队引起较大反响:某师组织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尤其是临近退伍的老兵,专门学习这篇文章;新疆军区某团、某集团军防化营等单位10多位官兵打电话到报社,反映稿件在官兵中的影响很大;在某摩步旅,这篇稿件成为老兵退伍教育的生动教材。报社两位主持工作的副社长,会上会下几次对此稿进行了表扬。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连队新闻写作爱好者,回顾自己5年来的写稿历程,我感觉有苦有甜:从事新闻写作是苦的,苦心志,劳筋骨,默默无闻;从事新闻写作又是甜的,文章见报,飞鸿传来,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10.
张爱福写稿     
张爱福,在我们宜川县是有名的农民通讯员,45岁,矮矮的个头。别看张爱福其貌不扬,他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就连那些县级机关的通讯员也钦佩不已。张爱福是1975年开始给党报写稿的,每年都有几十篇稿件被县广播站播发或《延安报》刊用。多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三次被《延安报》评为先进通讯员,去年八月初,在宜川县召开的通讯工作会议上,他写的人物通讯《黑脸汉柳鸿》荣获二等奖。张爱福一家四口,全凭他一人劳动。但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能动摇他写稿的决心。他白天在地里劳  相似文献   

11.
写稿四忌     
写稿四忌湖北《谷城报》杨卫东一要真实,切忌“假大空”。有的来稿在报道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时,总喜欢戴上“全国首创”、“填补了我国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桂冠,而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二是抄写清楚,切忌字迹潦草,难于辨认,特...  相似文献   

12.
写稿之乐     
“爬格子”是件劳心费神的苦差事,所以每每谈及,便会生出“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墨香扑鼻来”的感慨。 可能是兴趣所致吧,我偏偏与“爬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总想写点什么。特别是前年担任新华社专职通讯员以来,共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瞭望》、《半月谈》、《湖北日报》及中央、省、市电台等5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了600多篇文稿,其中有7篇被评为新华社湖北分社年度好稿,1篇获1997年度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文稿变铅…  相似文献   

13.
四兄弟写稿     
阜宁县沟墩镇南湾村彭育洪、彭育清、彭育春、彭育井兄弟四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利用业余时间为报刊、电台写稿,他们家被当地人誉为“彭家记者站”。彭家兄弟四人都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对写作有浓厚的  相似文献   

14.
写稿三字经     
通讯员,要记清,手中笔,是生命。写新闻,头脑清,立场稳,观点正。抓新闻,吃两头,须五勤,不放松。听报告,学文件,有新闻,在其中。谈话中,路上行,耳要聪,目要明。采访时,细心听,不隐瞒,讲真情。将材料,收集全,怎样写,心中定。批评稿,要慎重,事实清,观点明。好人事,写生动,是经验,写典型。写真实,说过程,五要素,要记清。巧设计,安排定,白天忙,高挑灯。提起笔,一气成,关键处,须详明。字词句,要简明,反复读,找毛病。同志间,眼睛明,提意见,虚心听。多修改,多补充,去伪粗,取真精。该删减,不留情,无毛…  相似文献   

15.
坚持写稿     
《今传媒》2001,(6)
  相似文献   

16.
写稿四忌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在编发见报的稿件中,发现了不少差错,这里就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通讯员参考。 一要真实,切忌“假大空”,有的来稿在报道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时,总喜欢戴上“全国首创”、“填补我国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桂冠,而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一篇来稿,说:“青年技术员×××,设计制成一新式矿工帽,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布的专利,成为‘中国第一代矿工帽’……”在这条消息见报的当天,市专利局就打来电话指出,全市根本没有过“第一代矿工帽”。  相似文献   

17.
写稿趣事     
工作之余摊开稿笺,躬案笔耕,算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我的写稿生涯并不长,文章也平淡无奇,但十分自信。每每成就一篇,便先“孤芳自赏”起来,自我感受不错,便趁此雅兴投入邮筒。自此便猜算着:几时可到报社?此时编辑是否正在审阅、润色?或投之于纸篓?我企盼着…… 接到报纸,嗅着油墨香味,我挨版逐条地细阅观看。嘿,那神态,恰似饥饿的婴儿,探首觅寻着母亲的乳头。 对于妻子,我向不是“只报喜不报忧”的。偶尔,拙作见报,即使是“火柴盒”,亦是异常快慰。于是,美滋滋地打道回府,禀告夫人,与她分享快乐。稚儿虽不识几字,…  相似文献   

18.
写稿乐     
写稿三载,人越写越“苗条”,腰越写越“细”,头发越写越“稀”,周围的同事都替我为写稿叫苦,可是我不以为然,痴心不悔。自认为局外人不识此中滋味,写稿虽有四处奔波、彻夜不眠、绞尽脑汁之苦,可苦中有乐,乐胜于苦。 夜深人静之时,独居一隅,在奇妙的文字世界里任意遨游,或赞扬、或贬斥,或讴歌、或鞭挞,或抒情、或言志,让自己想说的。愿说的、不得不说的话伴随着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喷涌而出,让心灵从中得到宣泻与放松,让智慧从中得到磨砺与升华,让情感从中得到荡涤与慰藉,此劳作之乐可为一乐。 等待之乐可为二乐。把自己精心…  相似文献   

19.
写稿四忌     
一、切忌画龙无睛。好的标题确实能给稿子增色,而一些通讯员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做不好标题没关系,反正有编辑改。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俗话说:“有粉擦在脸上”。既然稿子都用心写了,要再花些功夫制做出既合文意又语言精美的标题来,会提高稿子的采用率。二、切忌跟着别人跑。一些  相似文献   

20.
写稿乐     
今年5用,我被平顶山市委宣传部评为“对外新闻报道模范通讯员”.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