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是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要素,传统的小说阅读对“人物”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等方面。2018~2020 年语文全国卷中的小说阅读对“人物”这一要素的考查呈现出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从重“静态”到重“动态”的转变。这些转变和特点启示当下的小说阅读教学应注意指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背后深层次的动态路径;创设生动情境,关注文本细节,引导学生科学地树立“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小说中,次要人物与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都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次要人物关联着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主题。但是在小说类文本教学中,因为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着墨不多,存在感不足,作者描写次要人物的文字零散而且不集中,导致在语文课堂上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解读"聚光灯"对准了浓墨重彩、性格丰满典型的主要人  相似文献   

3.
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找不到直观有趣的切入口而停留在对小说肤浅宽泛的解读上,如果能抓住小说中作者特意设置的“物象梗”,从前后语境的关联中探索物象的指涉意义,就可以直指小说的人物个性和深层主旨,从而达成深度理解。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要能够甄别文本中的物象梗,抓住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顺利搭建起小说教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金戈:小说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窥探心灵世界的丰富与诡异,隐喻人生或揭示世界.同时小说具有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教学中,我们要裸读文本. 所谓“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努力从小说的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细节、空白等处人手一直抵达小说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一些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小说文本往往都经过改编、删减,而且篇幅较短的情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文本,明显出自原著较多、篇幅也较长,无论是在情节把握还是在内容理解上,都有着不小的难度.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让学生对小说文本理解更深入.本文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突出小说文本的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文本.一、紧扣背景,突出历史性小说文本的背景往往有双重含义,一是小说写作的背景,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关,也就是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小说中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这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着力营造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的目标,指出要理清人物关系,探究文本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从小说的主旨中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由此可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以此深入领悟人物的精神内涵,增强对小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笔者就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开展人物形象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小说教学大多停留在过分关注情节本身的理解层面,随之带来的,是割裂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对长篇幅小说叙事结构的整体把握,未能以宏观视角赏析其精妙之处,难免使经典文本祛魅。通过对《故乡》中次要人物的出场安排入手进行文本解读,探索语文课堂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云 《语文知识》2002,(1):43-43
大多数人在读小说时往往注重小说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次要人物只是与主要人物相对而言的,他们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次要人物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从而使主要人物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的两个术语“痕迹”和“替代”在霍克斯的小说中的作用,说明“痕迹”和“替补”等解构策略的作用下,小说呈现出情节互补、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叠加、多种体裁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戏仿文本,从而造成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和体裁与体裁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开放的、有着不确定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小说阅读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之一,而小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人物的阅读,不能把握人物,就无法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但每个次要人物、每一个配角都在特定的场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才变得有趣。本文以初中小说阅读中典型次要人物为例,从塑造方法和创作艺术手法等两方面来探讨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内涵,品味经典著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钟菊莲 《现代语文》2014,(2):123-124
在研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并不是全部要在课堂里呈现的。学生已经能阅读并理解出来的东西,应该没必要重复。我们要做的是把小说“最该读的内容”中没被学生关注到的微妙细节提点到位。  相似文献   

12.
回顾“寻根”文学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着重剖析寻根作家们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脱节及在理论文本中对文学寻“根”的建构赣与对文学之“根”的理解把握之间的距离;揭示“寻根”文学运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夫在与深层次原因,并希图经由失落原因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文化承继与繁荣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创造性转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申文魁 《学周刊C版》2019,(3):123-124
对于小说的文本内容,学生虽然大致都能读懂,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内容表面,在长期小说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讲述型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从文本入手,然后分析,再到总结,这样的教学没有顾及到文本的特点,学生学得也很枯燥,要提升小说教学效果,可以把握几个关键的"突破点",也可以多来找几个原因,或者将事件与学生现象进行对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  相似文献   

14.
文本细读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语义、语境、结构等,运用还原分析、比较分析﹑想象分析等方法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感悟。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在关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关注其延伸出其它的东西,进而围绕文本进行微观和宏观、整体和部分的双向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小说作品。因为小说作品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运用文本细读的话,学生很准深入探究,展开优质阅读。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语言等角度入手,运用对比等方法展开文本细读,深入探究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6.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而看待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就往往被称为“文本观”。因为不同的文本观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文本观可以生成不同的阅读策略和翻译策略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文本观对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拟从以“理解”为核心的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文本观来看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翻译批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首怀古诗,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选取中晚唐时期的几位家世或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诗歌作者的作品,逐一寻求他们与白先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传承“渊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论小说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符号学的推论,一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创造的第一个角色和“纸面的人物”。它替作者出面进行叙述评说,因此而成为小说作者、人物事件、读者之间的联结者或中介物,与上述三者既存在密切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6-78
按照符号学的推论,一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创造的第一个角色和“纸面的人物”。它替作者出面进行叙述评说,因此而成为小说作者、人物事件、读者之间的联结者或中介物,与上述三者既存在密切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