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作,由于作品中用典较多,很多学者便试图从典故入手来探明本词的主旨,如边丽丽的《〈京口北固亭〉正读》[1]。边丽丽指出这首词的用典分三个层次:一为坚决北伐,复我神州;二为已失内应,不可不慎;三为抒雄志。在笔者看来,边丽丽无异在说这首词有三个主题。而袁世硕《中国古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好用典,这是辛词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关于用典,历代文人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勰是赞成用典的。但他又说,一“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只枢运矣也。”二“若不得其要,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这就是说用典的关键是“得其要”。那么,辛词的用典是否得其要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  相似文献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此词所含典故甚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典故内容的全面解读、典故运用的深层含义以及典故串联的行文思路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有效抓住这首词中典故的特色,以典故解读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寻踪觅源,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与词人情感.  相似文献   

4.
衣达 《语文天地》2012,(9):31-32
【设计理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  相似文献   

5.
夏烨 《成才之路》2014,(2):77-77
正新课改后,教师都在为追求高成效、高品质的课堂而奋斗着,但要真正触及新课改理念甚至实现它,并不容易。一堂好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诸多要素有关。如施教者制订的目标、学习者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与突破策略的选择、课前教学资源的应用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其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活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具体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李绍群 《语文天地》2012,(17):31-32
【设计理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这节课抓住了辛词多用典故这一特色,以典故为切入点,以读为媒介,通过初读、品读、悟读一步步走进文本,充分发挥诵读在理解鉴赏中的作用;借助主问题“你认为本词多用典故是掉书袋,还是恰到好处”引领赏析,通过范例引领和自主赏析,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点拨和情感渗透,引导学生领会和习得诗词鉴赏方法,品读词人一腔深沉的爱国之情,进而走向人生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8.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名作。当时南宋偏安已久,文恬武嬉,战备荒弛,将帅乏人,韩侂胄骄恣轻敌,重用的又是虚有其表之流。词人来到镇江后,一面尽心尽力,为北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面又为自己未被充分信任,不能驰骋疆场、施展将帅之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英雄形象、一“笑”一“问”和词人人生困境的对比解读,发现苏词追比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将才周瑜,流露出风流自赏、心忧天下的文士情怀。辛词追慕孙权与刘裕两位帝王,表现出不满于现实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流露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而两首词在一“笑”一“问”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叹老嗟卑”的心态以及年老无为的生命隐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苏轼选择了对生命的自我“放逐”与释然。辛弃疾却在失意人生中依然坚守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带着家仇国恨的沉重枷锁。苏辛二人不同的选择反映的是词人丰盈的生命本身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拓宽了语文教师的视野,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随意化、主观化解读文本的倾向,给实际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大的问题。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语境中的文本解读是否应该有其限度?如果有,这一限度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拜读徐樑、王园园两位老师《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限度——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语文学习》2020年第1期),深有感触。文中所说“限度”实质上是指教师应该尊重并合理辨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文本解读“随意化”“主观化”甚至“任性化”的现象。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关心的是,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应该如何避免。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在辛弃疾出生之前13年(1127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掳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难"。  相似文献   

14.
"佛狸祠"作为辛弃疾晚年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个重要典故,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商榷。词作中所提及的"佛狸祠",其确切位置并非大家一贯认为的江苏六合瓜步山,而是位于镇江对岸的瓜洲镇。词人选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由于其所在瓜洲镇重要的战略位置,另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外族入侵的象征,并以此来警醒当时的统治者及南宋军民勿忘家仇国恨,恢复中原故土。  相似文献   

15.
情趣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感形式的评判标准,彰显了古代文人的道德节操与性情志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咏史怀古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两首词的文本细读,探究苏轼、辛弃疾在豪放风格的基础上所体现的各自不同的性情志趣,从而加深对苏、辛二人的认识以及对其文学作品、文学风格的深入了解,并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工科中职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耐心,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不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效而取胜.然而在微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有走老路之倾向.笔者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微课程为例,工科中职生学习视角,再谈微课程教学,以期能够纠偏.  相似文献   

17.
工科中职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耐心,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不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效而取胜。然而在微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有走老路之倾向。笔者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微课程为例,工科中职生学习视角,再谈微课程教学,以期能够纠偏。  相似文献   

18.
民间匾额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一枝独秀,它注重用典,在用典中广泛吸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精华、故事传说,使民间匾额言约义丰、内容厚重,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用典入手,从民间匾额典故的界定、典故的成因、用典的效果、典故所折射的社会内容几个方面对民间匾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我们设想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讲授"苏辛"同一题材的两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两首词开头写景、中间怀古、结尾抒情的比较去把握同一流派诗人的不同风格。一个豪放,一个悲壮,一样怀古两样情。  相似文献   

20.
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