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2.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8.
9.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
11.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新闻爱好者》2005,(11):40-40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呵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现在更加开放的形势,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隐性采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的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  相似文献   

13.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5.
顾理平 《视听界》2004,(5):20-23
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经常采用欺骗手法。尽管动机是良好的,却并不能避免陷入道德窘境。当不合乎道德评价的“欺骗手法”和符合道德评价的“采获新闻”共生时,其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等一些国家为此专门提出了相关准则,其合理成分,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明 《新闻传播》2010,(5):138-138
隐性采访是以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为特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特征.针对隐性采访中的人格侵害现象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7.
雷蕾 《今传媒》2022,(10):39-42
本文在阐释隐性采访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采访中道德失范的表现,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规避道德失范问题的措施,期望能够从法律、政府、媒体、新闻采访者等方面规制隐性采访的使用,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社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发行量等,逐步开始使用隐形采访作为其制胜武器之一。本文主要从隐形采访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产生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制度的制定和道德伦理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20.
温馨 《今传媒》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