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漫长的古诗词曲英译的实践中,诗歌可译与不可译、如何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为古诗英译迎难而上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浓缩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式样,其意境深远,蕴涵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英译实践中各种美学特质是可以传译的,并结合顾正阳教授新著具体分析了如何传译这些美学元素,最后指出了翻译美学(古诗词曲英译美学)对于我国译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仅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所含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更是要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实践活动。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素。顾正阳教授的《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一书开启了古诗词曲中文化因素传译研究的新视野,构成了一个系统研究。本文对该著作一个简要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发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整个美学发展史而言,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传统研究视野,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阅读活动上。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多重角色的能动性发挥对成功译诗产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有六个特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写作与翻译的快乐,从"三美"到"五美",打通古体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等。另外,汉诗英译中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都是本书的亮点。《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出版,能够助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7.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直到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才由修辞手法转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托物寄情,借物言志。由于生活习惯、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译古诗意象的过程中,隐喻的转换也成为必要。本文以许渊冲、卓振英等名家英译古诗词为例,讨论了在英译古诗意象时,隐喻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我国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美学视角出发,对古诗中的意境美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诗歌翻译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叹许。为了将这些诗作呈现给读者,许多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投入到中国古诗的翻译中。但要想将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在译诗中统一,甚至达到译诗更比原诗美的境界,绝非易事。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江雪》的不同译文突出了许渊冲作品的精彩之处,总结了古诗英译之艺术。  相似文献   

10.
按照等效论的观点,翻译的原则是再现原作效果。诗是高度集中审美形式和形象思维艺术,即"神美"。而古诗的形式包括节奏以及一切修辞手段都传递着美,即"形美"。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同时达到形合和意合这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审美活动。《红楼梦》咏花诗作为小说叙事抒情的载体,体现了中国诗学的别致美,沉淀着蕴藉的中华文化。本文以格式塔审美模式为主线,从艺术辩证视角分析咏花诗英译文化美学特质的再现,从而对译者的主体审美做初步探讨,试图分析并解决《红楼梦》诗歌翻译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红军 《山东教育科研》2014,(9):I0007-I0007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了灿若星河的国粹文化。汉语典籍将这些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记录了下来,造就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的古老文明,传播和谐的发展观念与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汉语典籍的英译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从意象、意境、格律、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范仲淹《渔家傲》的三种英译进行鉴赏,并加以对比分析,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过程中采用诗化译法的优点,最大限度地传译出原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英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为唐诗英译研究赋予了美学视角,从形式美学价值系统和非形式美学价值系统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古诗英译的集大成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如何实现审美再现的。  相似文献   

15.
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没有人也就没有美。美是需要体验出来的,世界上不存在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景、美食、美文……我们时刻都在体验。美学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学科,承载着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而美学教育关系着国民美学素养的提高,美学教材便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由牛宏宝编著的《美学概论(第三版)》是其中的佼佼者。首先,从体系构成来看,该书阐释的理论逻辑是围绕着审美活动而展开的。根据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6.
由郭剑林先生主编的《北洋政府简史》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作,该书史料丰富,字叙述通俗流畅,在体例编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促进了北洋军阀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的灵魂.因此译诗如不能传达意境,原诗的美学价值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艺术风格的赏析,从审美的视角对翟理思(Giles)、林语堂以及许渊冲三位先生所译的三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英译应再现原诗意境、传递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杰教授主编的《美学》是适应新的美学现实和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立场,主张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它还在继承原有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并引入新的美学研究观点和资源,尤其是人类学资源的引入更有价值。因此,该教材具有更好的教学适用性和研究性导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颜廷之是南朝的一位重要作家,沈约曾称其“文章之美,冠绝当时……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宋书·颜延之传》)。萧子显在其《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指出:“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但对这样一位重要作家,文学研究界却很少注意到他,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止,一般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很少提到颜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