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军 《现代语文》2006,(6):48-49
《登泰山记》是我国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写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相似文献   

2.
《古文辞类纂》《古文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或姚选)是重要的古文选集之一,选辑者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  相似文献   

3.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凤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  相似文献   

4.
姚鼐(173l—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一说号为惜抱),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年余因病辞官告归,绝意仕进。历主江南、梅花、钟山、紫阳诸书院四十余年。他是与方苞、刘大相鼎足而立的桐城派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是清代编纂结集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编纂,历时十年而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人,大都是清乾隆时代杰出的人才,纪晓岚、姚鼐、周永年、程晋芳等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师均参与了编纂,而且总纂官由才华横溢的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四部的具体分类为:经部: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孝经、春秋、乐经、小学、四书、五经总义等十类。史部:收录历史著作,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原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书二百卷,另卷首一卷。它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解题书目。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借“稽(考也)古右(崇尚也)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通过严密审查,挑出三千四百余种,编成我国古代篇幅最人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在编选过程中,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毕,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把这些提要汇成一书,称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虽由乾隆第六子永熔领衔主修,但整理加工和总其成的去口是纪昀。本书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在此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内容有过几次增减。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本书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同时,将被认为“词意抵  相似文献   

7.
<正>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宗的散文流派。姚鼐为“三祖”之一,因他与方苞、刘大櫆同为安徽桐城人。“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传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但是姚鼐晚出,故被视为“三祖”中之集大成者。正如王先谦所言:“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  相似文献   

8.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是曾国藩改造桐城、中兴桐城之始。它师法《古文辞类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文选录的时空跨度与文体构架方面,曾国藩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扩宽了桐城堂庑。收录辞赋,超越方苞《古文约选》桎梏;垂爱骈文,突破姚鼐《古文辞类纂》樊篱;别树一帜,添增“叙记”与“典志”,使史传文与经世文纳人选编范畴。《经史百家杂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突破一宗唐宋的桐城派文统,使桐城古文从狭小胡同迈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姚鼐后半生执教于东南地区四所书院,他的文章教育大致可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就阅读教育而言,他编选、评点《古文辞类纂》,指导弟子的古文吟诵;就写作教育而言,他以古文为中心,选编、评点生徒的时文课艺。姚鼐在书院执教过程中,完成了构建文统、培育弟子、传播桐城古文等有关建立文派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0.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榖,以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充四库全书馆编修官。辞官后,历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等江南著名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著有《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编选散文集《古文辞类纂》,流布极广。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主要代表,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等散文名篇传世。这些文章在状物写景方面意境开阔鲜活,多有佳句,如写黄昏登山远眺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凝练简洁,气象生动;写石立潭中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一句…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体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产生的目录。它是一部丛书目录。《总目》200卷,著录图书10,254部172,860卷,基本上包括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现存的重要著作,可以说是“人类有火以来空前之文化壮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后记》)。 《总目》采用传统的四分法,就其所收集的大量书籍,由一批富有学识的人员如: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翁方纲、姚鼐等整理考订,参考了历代史志及诸家目录,对四部类目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的始祖方苞是以文鸣世的,但却极少作诗,甚至“绝意不为诗”。其后继者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等,不但继承了桐城古文的衣钵,继续以文鸣世,而且兼善为诗.他们沟通了诗与文的关系,把诗艺移植到古文中来,推进了古文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艺术经验;同时又把古文的文法通之于诗,使其诗论显示出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前者集其大成的是姚鼐;后者总其成并推向极端的是方东树,其代表作是《昭昧詹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散文流派,因它的倡导者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为古文,推崇唐宋八大家,上追左、史。其最大成就和贡献,在其文论。桐城派初祖方苞首倡义法说。他说: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  相似文献   

14.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15.
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云:“维盛清治迈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他巧妙地借程、周这一戏语,赞颂刘大櫆,同时有意识地树起桐城派的大旗。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文名卓著,其间又确有传法关系,故姚鼐如此将大旗一树,许多士人便汇集旗下,有意识地学习方、刘、姚的古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由古文经学立场,判定《韩诗外传》无关诗义。《韩诗外传》断章取义的解诗模式是先秦儒家孔、孟、荀通经致用、弘扬诗教的正脉。《韩诗外传》的编撰目的、编排体例、解释立场都是围绕儒家诗教的宗旨而展开,《四库全书总目》对《韩诗外传》无关诗义的误判应该从今古文斗争与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刘树桢、张金龙、张燕娥三位教授的《四库全书目录新编》,欣喜异常,感慨良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堪称目录学史上的煌煌之作。《总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付梓,其间用了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18.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风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相似文献   

19.
李娟 《现代语文》2007,(8):127-128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清朝政府乾隆二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10年.在纂修期间,馆臣分别为每书撰写《提要》,并把这些《提要》放在各书前,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20.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一位卓有建树的古文作家。关于这位古文作家与当时古文主潮——“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解放以来研究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戴名世不属“桐城派”。如贺珏在《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中说:“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来的桐城文派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戴名世虽不属“桐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