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社会需要德育 ,人类追求德性进步 ,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论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党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识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4.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德性教育的内涵、价值出发,阐释了德性教育意义所在,指明了进行德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开展德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鹏 《教育评论》2014,(3):93-95
人生观教育与德性涵养具有同一性,即德性涵养的过程也是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德性涵养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人生理想的实现,有利于人生目的的实现,有利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成人,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能够担当时代进步的大写的人。这就决定了在教育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与重视学生德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德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德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所有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做好成为幸福的教育家的伦理准备。根据“福德一致”原则,教师要想在职业生活中获得教育幸福,就一定要恪守教育专业伦理,尤其是要做到公正和仁慈地施教。  相似文献   

8.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如何使学校德育早日走出困境,德育工作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整个德育模式都进行了反思。不过,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方面尚欠深入认识。 我们的根本观点是: 第一,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即通常所说的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第二,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制度德性。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  相似文献   

9.
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一个社会中,任何对于人的自由包括道德自由的限制,都将减少人们对道德价值的真正认识,降低人们对于道德追求的热忱,减少人们通过实践而形成道德经验的可能性,从而亦会降低社会的精神文明。自由赋于文明一种无穷的创造力,即来自人的精神的创造力,它保证了每个人充分利用文明所贮有的知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去尝试生活实践中的可能性,去创造新的机会与目标,自由所带来的这种创新既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使文明不断进化。当个人自由地表现才能并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进行多样化的探新与尝试,进步才有可能产生。可以  相似文献   

10.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杜时忠 《高教探索》2002,(4):11-13,6
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文章分析了制度与道德、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的关系,以及个人为什么会讲道德,论证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既是道德建设的前提,也是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的关键。必须承认,德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本文对德育制度做出了界定,指出了以往的德育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并对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提出了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沈慧 《文教资料》2009,(31):130-133
我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一味追求利益的导向下,出现了教育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教育德性,为我国当前教师品质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建英 《江苏教育》2014,(11):63-64
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国家富强的根基。从事教育的人员理应成为道德的楷模,然而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教育腐败不是某一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突出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了"教育中的透明度、问责制与反腐措施"研讨会,使国际上广泛开展对教育系统反腐的研究。2007年,这一组织公布了报告《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为国际教育反腐提供参考。对于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国内学者也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道德成因和德性教育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鹏 《教育评论》2012,(2):9-11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文化冲突是我们遭遇的历史现实,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的核心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最核心的是人生观的危机。德性的复兴有助于缓解人生观教育危机,德性从潜在到自在的过程是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德性的自为就是人生观教育的最终形态。即达到"德性"和"有德性"的辩证统一,成为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学生德性是在教育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生生交往是大学生德性发展的重要条件.生生交往具有平等性、渗透性、渐进性、隐蔽性。应在重视师生交往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生生交往。  相似文献   

18.
无论伦理道德的理论阐释还是实践,必须处理身/心、灵/肉、精神/物质、欲望/理性、自我/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安置身体,引领欲求,进而建制社会组织与秩序。其间,身体是伦理道德话语编织的结,是德性得以展现的实践模式及虚存个体困境产生的根源,也是教育再生产社会主流文化、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德性伦理学强势复兴的背景下,研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育论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视为一种合乎中道的稳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复从事德性实践;用好的音乐熏陶情感;用悲剧陶冶恐惧与怜悯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的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们的社会,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都没有改变雷锋精神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从德性伦理的视角来看待雷锋精神,对于个人品德建设,对于榜样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