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高强混凝土试件的双面剪切试验结果,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基体强度、钢纤维类型和钢纤维掺率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庆扉  姚谏 《科技通报》2007,23(5):718-722
根据7个试件的加载试验.着重研究了表层嵌贴CFRP抗剪加固梁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侧面嵌贴CFRP板条可大大提高未配箍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最大可提高86%;而且比目前工程应用最多的表面粘贴加固方法更有效。同时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表层嵌贴C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的主要破坏模式,即梁侧面FRP-混凝土保护层剥离破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组15个双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FRP布的种类、粘贴层数和粘贴方式等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粘贴FRP布可以有效地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FRP的种类和粘贴层数对提高砌体抗剪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对5组15个双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FRP布的种类、粘贴层数和粘贴方式等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粘贴FRP布可以有效地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FRP的种类和粘贴层数对提高砌体抗剪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岩石抗张及抗剪强度是油气井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及压裂改造等工作中重要的岩石强度参数。不同岩性饱和地层水条件下的岩石抗张及抗剪强度差别较大:针对实际井下取心,开展了饱和水状态下的岩石抗张及抗剪试验,查明了岩石强度参数与岩性、物性的关系.为研究区钻完井工程及后续储层改造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需求量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使用板柱结构,使得其传力路径和受力特点在强晃动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降低板柱节点性能损害对建筑带来的危险,将4块钢筋混凝土试件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板柱节点冲切破坏试验,分别对试件不平衡弯矩、荷载-挠度曲线、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运用不同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筋率和不同剪跨比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冲切破坏试验并比较试验数据的差异,得到不同试件在荷载相同条件下,其板柱节点冲切破坏模式及板柱节点的抗弯强度性能差异;最后试验比较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承载力有所降低。通过试验分析强晃动下板柱节点的损坏性能,能为板柱结构建筑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灰土比的灰土进行击实试验,得到了不同灰土比的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根据击实试验得到的不同灰土比的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进行了相应灰土比的标准养护7、28、90 d的灰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在相同击实功下,相同养护龄期时灰土比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根据库伦强度理论,建立了三个龄期抗剪强度的回归关系方程;分析了养护龄期、灰土比对灰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规律。试验分析表明:随着石灰含量的增加,灰土的最大干密度减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与灰土比有很强的相关性;灰土粘聚力均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但不同灰土比增大的快慢不同;内摩擦角随养护龄期发生或增大或减小的变化;灰土抗剪强度随养护时间不断增长,工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其长期强度。  相似文献   

8.
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在土力学中,采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用内摩擦角和内聚力两个指标描述土的抗剪强度规律。在室内试验中,可以用直剪试验或三轴试验来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对粗粒土应当用大尺寸的仪器或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和土的原始状态、应力路径、应力历史、排水条件等因素有关,考虑不同因素影响时,应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岩土参数试验方法不确定性的概率评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岩土参数不同试验方法所得指标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岩土工程实践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概率评定,以太原粉质粘土抗剪强度指标为例,通过大量的现场和室内试验对比,对评价岩土参数试验方法不确定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法和随机因子分析法是两种有效的途径,它们使岩土参数与不同试验方法间在概率上达到统一,而后者的适应性更广。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的强度包括抗压、抗拉、抗弯、抗剪等,其中以抗压强度最大,故混凝土主要用于承受压力。抗压强度常作为评定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9个已破坏的钢管混凝土试件,剖开钢管,取出管内混凝土,研究经历过三向应力作用后的钢管内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将管内混凝土截成径高比接近的圆柱体试件,按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得各试件的混凝土再次受压后的强度,绘出试件的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表明,已经历过三向应力的混凝土再次受力性能与初次不同,但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和特征点与初次受力的混凝土相似。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试件按其养护方法分为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两种,因此混凝土强度也可以分为标准养护强度和同条件养护强度。前者简称为标准强度,后者简称为施工强度,两者在取样、养护、强度评定方法及强度评定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应注意其差异,以免混淆。一、取样数量不同尺寸相同的标养试件和同条件养护试件都是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按我国现行规范规定,标养试件每次至少留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沿海和近海地区混凝土结构在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将5种不同强度的混凝土试件浸泡在硫酸钠溶液中,进行干湿循环与硫酸盐侵蚀相互作用的双因素综合宏观对比试验。观察混凝土表面的损伤情况,并对其抗压强度进行测试,得到不同强度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为混凝土建筑在硫酸盐环境下的耐久性评价和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描述橡胶砂复合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不同掺量和粒径的橡胶颗粒在不同围压下橡胶砂复合土抗剪强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橡胶砂复合土的抗剪强度主要由内摩擦角决定;随着橡胶颗粒掺量的增加,内摩擦角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加一定量的橡胶颗粒可以提高风积沙的抗剪强度且最佳粒径为1.18mm。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19)
为了研究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问题,采用了强度为C25、C35、C40、C50的再生骨料,以50%质量取代天然碎石制备再生混凝土,按标准试件尺寸、养护条件和试验方法,对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试验。试验表明,当再生骨料强度较低时,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当再生骨料强度达到40以上时,对其强度的影响就不明显了。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岩石节理所处的应力环境往往存在差异,因此法向应力对岩石节理抗剪强度的影响不容忽略。然而,针对岩石节理应力效应的研究不够深入,且获得的应力效应变化规律亦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岩石节理剪切特性随法向应力的变化规律,采用PFC较为完善地实现了平直节理和单锯齿节理的数值直剪试验,并对其在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峰值抗剪强度和峰值摩擦角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恒定法向荷载的增大,岩石节理峰值抗剪强度及其所对应的剪切位移也在逐渐增大;平直节理峰值抗剪强度与峰值摩擦角均无明显的应力效应特征,且其抗剪强度随剪位移的增加增大到峰值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单锯齿节理峰值抗剪强度及峰值摩擦角均存在明显的应力效应,且整个剪切过程呈现出峰前剪切硬化–峰后剪切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是混凝土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对混凝土重要参数的衰减实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重要参数的衰减实验与分析。采用三点的弯曲实验对混凝土荷载的位移曲线进行测取,推导得出混凝土抗拉的软化关系与开裂的强度以及抗拉强度等参数,对低温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的过程进行模拟,对不同腐蚀程度的60个混凝土的棱柱体进行抗压性能的实验,得出不同的抗压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混凝土试件的外观以及质量和破坏的形态会随着侵蚀的时间产生变化,腐蚀的时间延长,抗压的强度就会产生降低,但弹性的模量变化的不明显,利用不同的参数衰减指标对不同腐蚀程度的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的衰减进行分析,得出各指标与混凝土抗压性能的衰减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快速冻融的方法,以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量损失作为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评定指标,研究了不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在自来水和3.5%Nacl溶液中的抗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其表观质量、动弹性模量均呈现不同下降趋势;强度越高,混凝土的抗冰冻性能越好;在盐冻环境下,自密实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的速率比普通混凝土的迟缓,相对强度较高的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损失远小于同等强度的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土工试验主要包括土的固结试验、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土的固结试验成果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等试验,它所获得数据可以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上述试验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探讨了上述试验结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在上述应用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上述试验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避免的方法.最后,我们对本文进行了小结,并且对土木试验结果在工程勘察设计及其它工程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国内外主要的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分别作了简要介绍,将主要的试验参数按照冻结速度、冻融介质、冻融介质与试件的接触情况以及抗冻性评价指标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将不同试验参数的主要优缺点或适用情况作了分析评述;最后根据目前国内主要的抗冻性试验方法特点结合对不同试验参数的分析,针对不同的工程混凝土给出了建议的抗冻性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