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攸县浊江.是沫水在攸县境内的第二条支流,长51.4公里.浊江源头.历来有“江头冲”、“双石门”、“宝山湖”、“青草垇”、“严仙岭”5种说法.经实地考察,浊江源于横山乡上湖村狗盘冲。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的“浊”与“清”,往往包含极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屈原的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即如是。不过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浊”与“清”与感情褒贬无关。将之对应到历史,指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时期的表现;对应到人物,则指不同的精神状态。而历史的“浊”与“清”和人物的“浊”与“清”之间又有着隐秘而强大的联系。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祥林嫂和水生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讨论历史的清浊和人物的清浊,以及它们之间的那种联系。祥林嫂和水生嫂都是我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女性形象,且都是旧中国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着显而易见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泾河与渭河,同是两条古老的河。《尚书·禹贡》载:“泾属渭汭”,《山海经》则有泾水“东流注于渭”和“东南流注于渭”的实录。然而二水闻名于世,更得力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的传播。乃至渐次派生出“清渭浊泾”、“泾渭混流”、“泾渭殊流”、“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浊泾清”等历中概念来。 泾渭二水究竟孰清孰浊?注疏经传者,除《毛诗》解“泾以清浊”为“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外,几乎都认为泾浊渭清。唐初,两位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和孔颖达,解“泾以渭浊”时,陆说:“泾,浊水也;渭,清水也。”孔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取了收在“m、n、l、r”四声母下的69个阴平字,逐字进行分析,理清了这些违背所谓“平分阴阳”规律者的各自来源及其违律原因。并透过这些次浊声母下不该存在的而实际却存在的阴平字的分析和归纳,对传统的“平分阴阳”规律──“清平变阴平,浊平变阳平”和“入派三声”规律中的“次浊入声变去声”以及“现代汉语平声字的来源”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广韵》次浊声母有牙音的“疑”、舌头音的“泥”、舌上音的“娘”、重唇音的“明”、轻唇音的“微”和喉音喻母三等的“云”、四等的“以”及半舌音的“来”、半齿音的“日”等共九个。现将这九个次浊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6.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泾以渭浊”的句子。很久以来,作注的人都说泾渭是指陕西境内的泾水和渭水;泾水浊,渭水清。直到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泾水流入渭水,把渭水也弄浊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泾清渭浊,恰巧相反。弄清产生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da”和te”这里指的是古定母字“大”字在闻喜方言中的两个读音。闻喜方言中古浊上、浊去字多读阳平,“大”字也不例外,无论读da还是读te,声调都是阳平,调值为213。“大”字在闻喜方言中什么情况下读da,什么情况下读te,什么情况下既可以读da,又可以读te,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通过对“大”字不同读音适用范围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滨海方言,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南北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里所讲的是灌溉渠南的滨海话。滨海话有19个声母。普通话中的舌尖后、清、塞擦、擦音 zh、ch、sh,在滨海话中大都以同样的发音方法,改变了发音部位,分别发成舌尖前的 z、c、s(如“珍”、“出”、“书”等字的声母)或舌面音 j、q、x(如“占”、“吃”、“扇”等字的声母)。普通话中舌尖后、浊、擦音 r 在滨海话中一部分发成舌尖中、浊、边音1(如“日”、“肉”、“乳”等字的声母),另一部分则发成了零声母(如“容”、“荣”、“融”等字的声母)。普通话中的齐齿呼单韵母 i 是零声母音节时,在滨海话中零声母大都变成舌尖前、浊,擦音[z]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音发展变化中,声调也在逐渐变化。中古声调最先引起变化的是从浊声母的上声字开始的。浊声母上声字以全浊、次浊之异,分化为阳去、阴上两类。其中由全浊上声字演变而来的阳去,在普通话中读作去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浊上变去”。它是声调演变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这种音变始于何时?根据李新魁的《古音概说》,是在唐代。李新魁说:“原  相似文献   

10.
不要打孩子     
孩子要是经党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甚至达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打孩子确实浊好办法。  相似文献   

11.
清淡出尘     
某夜,独坐窗前,孤寂之时,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清代学者朱锡绶在《幽梦续影》的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好诗如清风,佳句似佳茗,细细玩味,顿觉心清气爽。遂把这几句箴言发给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很快给我回了八个字“从容入世,清淡出尘”。  相似文献   

12.
拒“离”     
距离产生美?我不这样认为。屈原怀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投自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这身汩罗江,不就是因为“壮志”与是何等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相似文献   

14.
“银镜”实验中产生黑色浊液现象的分析与改进红安县教委电教仪器站徐亚威(431500)成功的“银镜”实验,应在试管壁上镀一层光亮银白色的金属银。然而,实验中出现黑色浊液的现象,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试管壁不干净,难以使还原的银附着。2.硝酸银溶...  相似文献   

15.
陈双燕 《成才之路》2009,(20):46-46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教学片断,在“物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分别在不同试管的水中加入能溶和难溶的各种物质.使学生了解溶液、浊液的特点,着重观察浊液的不均一性和不稳定性。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溶液、浊液进行科学探究,并学会区分他们……  相似文献   

16.
一、余幼好奇服兮“奇”,《说文》:“异也。”“异服”,奇异的服装或者奇异的服饰,借来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政治见解。《渔父》有:“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奇”字就是“奇异”或者“奇突”。  相似文献   

17.
对路桥(新桥)方言的声母和声调系统进行了以下三种不同的处理:甲方案依照吴语学界常用的“以有帮滂显、端透定、见溪群三级分法为吴语特征”的定理为指导整理出路桥音系;乙方案在甲方案的基础上将鼻音和边音分为“浊”与“更浊”两套,并根据路桥方言声母浊音“清音浊流”的实质对浊音的标音符号作了调整,即在相应清音的后面加上浊流6;丙方案将浊音声母归入与其相对应的清音,是最简的方案,适于单纯为方言标音。  相似文献   

18.
从古到今,汉语的声、韵、调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人对各种变化进行了规律性的归纳与,比如把“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母入声派三声”作为入声字变化消失的规律;把“平送仄不送”作为全浊声母变化消失的归向;把“浊音平声变阳平,清音平声变阴平”作为平分阴阳的标准等等。本文根据语音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了上述“规律”的不完整性,指出了“全浊和声变去声”“浊音入变平不送”以及“次浊平声变阴平”等语言现象,并逐一探析,对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作了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史记·屈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常的注释,包括高中语文教材,均以“泥而不滓”为“出污泥而不被染黑”,显  相似文献   

20.
“阿堵物”是钱的别称。这源于《世说新语》的一则故事:西晋大臣王衍“雅尚玄远”,厌恨老婆“贪浊”,口中从不愿说一“钱”字。有一天,老婆想试一试他,叫婢女把钱绕床铺下。王衍晨起,见钱挡住去路,就招呼婢女说:“举却阿堵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