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刺思想是<毛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诗序>在确立这一对概念的同时,强调以<诗>谲谏,郑玄完整地继承了这一观点.但在唐代,孔颖达则极力突出直谏的价值.这一变化既是唐代政治现实的反映,又对唐代的谏诤精神产生了强大而持久的影响.贞观群臣乐以直谏议政,太宗亦颇能接受,他们将<诗序>、<郑笺>所倡导的谲谏转变为直谏,这一精神在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仍有广泛影响.<毛诗>的美、刺以及由此衍生的直谏思想,是整个唐代文化精神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谏诤是古代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代的谏诤主要是指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臣子对君王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从而帮助君王做出合理的决策.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历代比较开明的君王不仅十分重视谏诤,而且也采取了包括建立完善监察机构,慎重选用谏官,奖励谏诤有功者等诸多措施保障谏诤活动的顺利进行.明太祖朱元璋在历代君主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谏诤思想.  相似文献   

3.
谏诤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重大国策一般由君主"独断",但同时又比较重视谏诤。谏诤对限制君主滥用权力,正确决策,监督行政发挥过重大作用。中国古代在长期的谏诤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取长补短、兼听则明、修身正己、以道事君等谏诤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今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谏诤制度是一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虽然它受制于皇权 ,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性。它体现出一种独立性原则 ,折射出传统道德对世人的影响 ,反映出皇权对道义的认可和士人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政治文化环境宽松,统治者广开言路并推动谏诤制度发展,为当时士人针砭时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曾巩在青年时就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受到恩师欧阳修谏诤意识的影响.曾巩的散文谏政意识浓厚,内容上不仅包含了有关谏诤制度的相关问题,而且对谏官如何谏诤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国家和民生问题的思考也体现了他的谏诤...  相似文献   

6.
下臣进谏、天子纳谏是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诗在这一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为献诗、采诗以讽谏王政,并在诗的编辑过程中,强调诗的讽谏功能,从而产生了《毛诗》首序以讽谏论诗的解诗方式。  相似文献   

7.
\"谏诤\"在古代的一些文学总集和政史类著作中有被作为子目的情形。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谏诤,一方面,谏诤的内容可以用封事、书、疏、表等奏议类文体来表现;另一方面,受儒家诗教理论的影响,讽谏也成为大量诗赋作品的一个不断延续的主题。在学界注重古代文体分类的今天,谏诤的文体归属何去何从,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的自我调节机制。言谏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与权力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唐代的言谏制度在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言谏制度的御用性和依赖性也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但是唐代言谏制度中某些制衡的有效性及追求社会政治清明的意义。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唐代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子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坦露肌肤以展示女性人体美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着装方式,及其所体现出的服装服饰文化特点,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也充分体现了政治明通开放、经济高度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唐气象。  相似文献   

10.
杖刑是《唐律》规定的五种法定刑罚之一,《唐律》对杖刑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但是 唐代杖刑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是杖刑被广泛用做附加刑;其次,唐供许多死罪被以杖杀的方式执行,杖杀成为绞,斩以外的又一死刑方式,第三,唐供中后期又出现了新的决杖方式即“一顿杖”及脊杖。杖刑在唐代名轻而实重。宋代基本上完全沿用了唐代杖刑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初唐宫廷文人诗歌研究历来易被忽视 ,整体观照其山水诗的流变 ,更是罕有论者。综观初唐宫廷文人的山水诗创作 ,其理论核心是性情声色的统一 ,其推动力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而形式的完善、意境的开拓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为其外在表现。初唐宫廷文人以自己多方的创作实践 ,促进了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形成 ,为整个山水诗的演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唐人议论而好称引经典,<诗>是常用者之一.考察唐代士人的议论引<诗>情形,可以看到,随着经学的统一与复兴,他们继续着汉人所建立的言说传统,以<诗>为发言立论的政治依据.不同的是,唐代经学因为与科举考试结合而出现的经学教育平民化,既使儒家经学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性教育,而重经文、轻义理,读经者多、研经者少的经学状况同时又潜藏着经学衰落的危机与变革的契机.通观唐人议论引<诗>的情形,可以见出<诗>在唐代随同政治的盛衰而有起落,而这一起落反映的是儒家经学在唐代的盛衰转变.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谏官制度建立在以前历朝基础之上,并形成独特的责权体系及运作机制。唐朝存有谏官进谏和御史台谏诤两大并行不悖的系统,共同目标都是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唐代因政治开明、文化多元以及经学本身的“式微”给了诗学良好的发展契机。初唐经学一转六朝浮迷虚华之气而重刚健致用之姿,文坛则强烈呼唤风骨之体。盛唐之际三教鼎立而儒学边缘,诗风则儒道禅层色皆染,颇重“意境”之论。中唐经学新变再加晚唐经学衰敝,直接导致诗论向内转的发展趋势,因而“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诗境成为风尚。唐之经学与诗学之关系给予宋明理学及后世文论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经》文本研究之状况颇具时代特色,大致表现为:其一、《诗经》学著作大多亡佚,存世者甚少。今存者仅有孔颖达《毛诗正义》、陆德明《毛诗音义》、成伯瑜《毛诗指说》、贾岛《二南密旨》等四部。其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诗经》主旨、音义、典章与词汇的阐释,这与唐代科举需用《诗经》著作有密切关系。其三、《诗经》学著作中,既有对《毛诗传笺》内容的承传,又有对其解说的否定,另创新说,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与时代特色。其四、《诗经》研究者中,不少人本身既是学者,又是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薪火相传,文脉赓续,自然形成优良的诗学传统。其五、以孔颖达为首主撰的《毛诗正义》是《诗经》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诗经》所开创的现实精神与比兴艺术优良文学传统,直接滋养了唐诗"丰神情韵"的思想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强盛朝代,它强盛的原因与其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官吏体制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官吏的选拔、任命限制、考课、致仕、监察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从而为建立和健全当今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法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晋唐五代时期,江西涌现了陶渊明《搜神后记》、胡慧超《神仙内传》、卢肇《逸史》、王毂《报应录》、王定保《唐摭言》、沈彬《张怀武》等一批小说作家作品,这些作品以江西大地为环境背景演绎故事,再现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真实地记录了3至9世纪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多层面地反映了江西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江西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长生殿》是清剧坛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以天宝年间的历史事件为框架,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对这段历史的剪裁融合中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即表达爱情理想与总结历史教训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盛唐辞赋的强劲气象既体现在个性的张扬、文风的雅健与文体的溢越,更集中于帝唐的意识与帝国的书写。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经彻底突破了题材的拘束,但其中最为显著却是天命瑞象、宫殿典礼、奇伟物景、边塞武功与游艺歌舞等礼赞大唐帝国的作品。这些以帝国为题材的赋通过密集的帝国语汇描绘了一幅幅以国家创建、君臣唱和、京都形胜为核心内容的大唐帝国的图像。盛唐辞赋中有关帝国的书写,透露着赋家们帝国的立场与心态,缘乎盛唐文化的多元与赋家胸襟的阔大。盛唐文化精神造就了盛唐辞赋的成就,但日渐体制化的盛唐文教也开始显露出对辞赋创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