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在成功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给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本文从科技异化概念着手,梳理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试图提出解决科技异化问题的途径,力求使“魔鬼”变成“天使”,让科技回归其人性,使科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来自何方?“自然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决定于自然物的本质属性”,与这相反,“实践派”认为,“美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即使是,未经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的美”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这里,两者都有一些合理成分,如“自然派”肯定了美的物质、客观性质,部分地体现了唯物论反映论的观点,而“实践派”强调了“美为人而存在”的意义,肯定了自然美的社会性,也同样部分地坚持了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然而两者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诸如“自然派”把自然美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自然本身,离开了人和社会实践来空谈美,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时,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容易混淆.正确地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一个值得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斗争是人类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变化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是因为:第一,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第二,这种活动开始就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这双重关系又构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这一对矛盾的运动发展就构成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三,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出一定的社会结构及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这二者决定社会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正因为生产始终是双重关系的再生产,它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对立,取得了广度和深度,从而导致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冲突发生.当这种冲突一旦解决之后,旧的历史形态就会被摈弃,而让位给一个较高级的形态.因此,“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等,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切都是在阶级对抗中进行的.生产,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孤立的人类活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  相似文献   

4.
一席勒认为:力量的国度只能通过自然去驯服自然的方式,使社会成为可能.伦理的国度只能通过使个人意志服从公共意志的方式,使社会成为必要.只有审美的国度才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通过个体的本性去实现整体的意志.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上述看法,忽视了人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对人类完善的决定作用,固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作为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历史发展的粗略描述和对人类精神生活理想目标的追求,仍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诚如席勒所言,在自然阶段中,人受到物质力量的限制,通过人体自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秀银 《教育导刊》2003,(10):29-30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大自然恩赐给生命的摇篮。回眸过去,人类以无限的智慧,把梦想、传说一步步变成现实:飞机使人类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宇宙飞船使嫦娥奔月的千古传说得以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天涯若比邻”……。然而,在人类自豪欢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地球无尽的叹息、大自然痛苦的呻吟———人类生活的环境已被破坏,保护环境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主题之一。一、环境教育的源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同时,又过度地把废弃物抛给环境,不合理利用自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6.
一、内容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内容定位在“社会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的纽带,它使人类认识自然、陶冶自然、感悟自然。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古代哲学从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转向以人为研究对象,标志着“人的自我觉醒”;近代人文主义运动“民主的呐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科学认识及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中国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其辩证关系怎样?2.“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注意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和区别。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目前,如何充分认识、全面理解这一论断,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据的。 首先,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社会劳动实践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死要素;“人”的要素虽然也包括在物质生产力的广义的“物”的要素之中,但人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活物,是活要素。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无论在生产力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它们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创造物,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类面临与大自然尖锐对抗的社会危机。要解决这一巨大难题,不仅要诉之于其它社会实践的力量,还要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一是要通过改造人的自身自然,使人更加超越自然界,更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而使人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改造身外的自然界;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及科学,使人从观念上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方式,认识和把握身外自然,从而增强人类改造身外自然界的力量。在现时,教育应当积极参与解决当代“全球问题”,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历程,见证了自然、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兴衰成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使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学会思考,有利于全面发展。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呢?这需要教师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1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必然选择 1.1概述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节节胜利”。然而,这却导致了人类过份依赖甚至滥用其拥有的技术,结果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伦理学,历来很注重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我认为,自然道德问题应该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和作用力量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粗暴”干涉的次数和强度也在与日俱增,终于使自然失去了某种平衡。由此酿成的生态危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起来,直接危及着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它说明,我们不仅必须学会怎样同人相处,而且必须学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有两大类问题,其一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资本论》主要的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具体地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关系问题,“剩余价值学说”就是通过这项研究而获得的伟大的科学成果,这是众所周知的。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有大量的研究,并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发现,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论。 《资本论》中的“人”和“自然”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革命性贡献,首先在于对“人”和“自然”都作了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特别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我们人类诞生的摇篮,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这种索取的结果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馈乏”、“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科技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是全体地球儿女们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大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的“全球性问题”或者说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魔幻般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以巨大的加速度向前发展.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目光越来越深远.对人类的未来前景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这就决定了人们更确切地描述人类未来社会的可能与使命.一、真正划时代的发现以往的社会理论,未能对人类历史加以科学的说明,使人们迷失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在历史领域长期处于云山雾海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这一真正划时代的发现,使人类历史云消雾散,呈现出清晰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生命现象,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恒不息的动态过程。当造物主将人类分成男女两性之后,“性”这一独特而刺眼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素,便以其独立且完整的生命形态贯穿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它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就无法回避这个源于人类心理和生理本能的生命现象,并必须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可惜的是,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多时候“性爱”被人为地扭曲后,打入了禁区的冷宫;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道统思想的影响,“性”几乎成了淫秽的化身,人们也大有谈性色变之惧.每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发生了经济猛增、人口爆炸和资源耗竭三大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敲响了警钟:今后人类生存发展已不能单凭土地租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如果不改弦易辙,“地球村”将有濒临毁灭的危险.可持续发展,即为了满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要,“地球村”的一切国家、民族和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在不损害和掠夺后代发展需求这一根本前提下,在空间上自觉遵守互利互补原则,不以邻为壑;在时间上循序渐进,树立理性分配意识,勿在赤字状况下逆发展;在伦理上力求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反对“先污染后治理”和“高消耗畸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如果将可持续发展形象地比作人类世纪的坐标轴,那么纵轴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兼顾当代与后代、控制人口、提高素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横轴是空间上的立体性: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举.核心问题则是推动“人类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问题在生产力不大发达的阶段不成其问题。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都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因为当时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有限,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东西绰绰有余,人类对自然的“糟踏”,自然界也完全承纳得了。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迅速发展,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种类浩繁,数量惊人。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急迫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所谓环境问题可以包括下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