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色词是用来描写事物颜色的词。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红(red)"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颜色词,它所具有的汉英文化的非认同性与认同性,主要源于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对该词的文化意蕴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英文化差异,排除语言学习中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从后现代性视域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生态文明社会关系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审美场"是美学理论的特定概念,由生命美学家封孝伦先生首次提出来。本文也是借鉴和运用"审美场"理论,首次对朦胧诗人及其创作活动产生的特定审美场进行初步的探析,简要论述了"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朦胧诗人,在时代"反叛"情绪下如何形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特定"审美场"。  相似文献   

4.
王虹  王锦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77-80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人文奥运"的后现代性特征,得出"人文奥运"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人文奥运"的生态观、文化观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特征;"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和合思想"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并通过分析"人文奥运"的后现代性,认为后现代体育发展观符合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经历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向,文化的消费和文化的商品化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哲学上则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新的思维观念。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和文化开始汇聚到世界性的"全球化"潮流之中,中国产生出了前所未有、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显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本文就中国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艺术批评随着现实主义的演进,尤其是在当下后现代相对强势的文化语境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根据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演进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在审美的角度更加关注人文,文化和叙事性的探讨,而在历史的角度上,它的意义则更加倾向于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算机网络媒介的网络语言因其沟通方式的非线性、去中心化特点而使其具有符号化、表意化、超越常规语法等特点,运用拼盘杂糅展现求新求趣心理、戏仿调侃宣泄自由表达,展示了后现代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现代的到来,文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文学的崛起改变了文学的固有格局,在叙事方面出现了新的后现代特征,元叙事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私人化的情感写作;“去哲理”的表象化叙事,“换地图”的空间流动推动情节走向;“怀旧”美学的虚假消费。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网络文学表现出的这些叙事特征对于权威的动摇以及文学的创作范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它导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后现代教育理论为外语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后现代视域下外语课程的语言与文化观,教材观和跨文化交际理念的转向,对当下的外语教学与课程改革有积极意义。受后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的外语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外语教学领域的理论视域,在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中引入后现代主义,有利于实现外语课程教学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词语.后现代最早出现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意识到思想、行动需要超越启蒙时代的一类范畴.本文借鉴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对现代体育所提出的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产生新的理解和诠释,探讨体育在其教育价值体系里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和谐,以及如何体现体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悲喜融合是美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早期的完全对立到19世纪、20世纪的悲喜转换,它一直在不断发展。进入后现代领域,在后现代解构一切的价值评判下,悲与喜已突破了各自界限和概念进行融合互化。黑色幽默作为后现代悲与喜融合的代表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这种质变融合的形式内涵,而后现代的环境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背景。同时,需要注意到这种融合在中国呈现出了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勇  罗竞 《现代企业教育》2008,(18):203-204
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强烈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广泛反映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提倡超越理性,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具有创造性、情境性、多样性、批判性四个特点。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下的儿童教育:教育观念应具有人性化和批判性,教育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应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科学知识型所标榜的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以科学知识型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动摇。在此基础上,一种全新的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应运而生。与科学知识型不同的是。后现代知识型认为知识具有境遇性和价值性,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后现代知识型有其合理之处,我们的课程体系要想体现时代特色,应该考虑以后现代知识型为指导建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观念和方针、教学范式和手段以及教学测试方法等方面的颠覆性意义,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关注过程,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完整性"。在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转变的背景下,"教师角色"逐步由被动的知识"消费者"与"传递者"嬗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正确定位教师角色,需要对教师的知识谱系进行追溯与探寻,在后现代视域下对教师角色进行新的架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批评主要运用社会标准对影片进行评价判断,关注电影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而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其价值实现主要建立在电影娱乐功能的发挥上。因此,在社会标准和商业电影之间容易出现某种错位或不相适应的情况,意识形态分歧和民族主义立场带来的困扰以及各种道德批判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性视域中,妈祖文化作为非主流文化的巨大独立性价值得以确证;妈祖文化向他者开放的、与其他文化相融相摄的文化品质得以彰显;妈祖信仰与时偕行的创造性向度得以开显。独立性价值构成向他者开放的基础,而唯有向他者开放才能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完全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降生的。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带有某种前卫性和先锋性,受到社会转型的各种意识缠绕,必然会产生诸多变异,同时紧扣时代行进的脉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职业素质形成规律的分析,系统阐述了职业素质启蒙的意义;同时,根据职业素质的分类特点,提出了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方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期以对抗传统男权,获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权利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其经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三个阶段。女性主义课程范式在课程中主张体现性别的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关爱"教学,注重女性自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