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传统师德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过分崇高化的师德要求,降低了师德的现实指导作用;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使学生主体性受困。为此,还原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一面,落实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原则、坚持师德建设的人文价值导向,乃是提升师德人文性,促进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解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关联基础上,以师生关系为视角,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之师生关系所蕴涵之价值基础及其伦理关联,并认为"师徒如父子"之伦理逻辑必然包含师生关系之伦理钳制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对教师之德行、智能之权威假设,于规范教师言行之际,强行导引学生之言行合于道德规范。其中,虽存在诸项理性价值缺失,但确乎于教育理念中渗透了必要之道德伦理滋养,师生关系之现代转型实则意味着从传统之身份强制道德关系转为权利对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关系伦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关系伦理存在于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师生交往以及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而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师生关系异化及学术道德失范等大学教师关系伦理错位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重建和谐的大学教师关系伦理。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要完善伦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压迫型师生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为平等型师生关系所代替。由于平等型师生关系遵奉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从而导致平等型师生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就需要利用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理论,把师生关系看做一种伦理关系、非对称关系和现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的基本伦理关系,而伦理教育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伦理至善的。当前,因伦理关系异化而激发的矛盾事件越来越多,个别事件甚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的伦理张力主要有三种:职业伦理与私人伦理,人格平等伦理与人身依附伦理,自然代际伦理与文化代际伦理。从根源上看,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师生伦理观念的影响、制度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影响等。在破解对策方面,可以尝试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用工匠精神涵养教师的专业技术,强化研究生导师自律性服务精神的实践认同,用规则促进和谐伦理氛围的养成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张嘉伟 《教育与职业》2012,(30):184-185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想搞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必须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及法律关系。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在它的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为在教学、德育和管理活动中师生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要摈除被物化了的师生关系,建构合理与和谐的本真师生关系,就要确认并彰显师生关系的"善"、"平等"和"幸福"的伦理意蕴,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消除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阻碍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与保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与交往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教学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谐师生伦理关系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谐师生交往关系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9.
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在现代社会民主化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介绍了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现代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涵义与特征以及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理念与策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建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又是决定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主要方面,须在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改革教育方式和工作方法,多与学生做教育性的交往,以人格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