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课文《纸船和风筝》,其中“祝福”两个字要求学生会认、会写。下面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案例1: 教师读完课文.开始领学生学习字词,将生词一股脑出示在黑板上.指着生词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学生呢.小和尚念经似的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2.
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真读书的习惯,使其爱读书,善读书。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该体现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精神。“放手”,但不能“撒手”。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加强主导作用,既不能盲目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又不能东鳞西爪、抓不住重点难点无的放矢地乱“指导”一通。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一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一些中看,却不中用。 “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课文”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谈谈你“喜欢用怎样的读书读课文呢”。几个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喜欢和×××一起读书”“我喜欢和小组一起读”“可我喜欢自己读”……坐在下面听着,我心里却在问:这是读书方式吗?这不是合作方式吗?老师面带微笑地告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同学们齐声读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演戏。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妹妹在读博士,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妹妹曾经对我说:"姐姐,记得小时候你可用功了!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背课文。你读两遍我就背下来了,可是你读了许多遍还是背不下来。你这样背课文,对我很有好处,等到我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不用听老师讲就会背了。作为你的妹妹,我真是太幸运了!"  相似文献   

5.
雷结能 《江西教育》2003,(24):27-27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句,确是经验之谈,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更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具体来讲,扣紧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自由诵读,整体感受每当开始上一篇新文言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读三遍课文。第一遍,慢读,对照注释读通文句并存疑;第二遍,中速,读顺文句,把握基本内容;第三遍,快读,连贯绵延,一气呵成,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老师范读,示范引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发挥老…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过快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成了匆匆过客。教师过早提前分析课文,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内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作深入了解了,能够在预习课文时读一两遍,上课时边讲边让学生读一读,课后再读一两遍便很不错了。我们不提倡死读书,但诵读课文,只读几遍确实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诵读课文也是如此。由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由懂到化再到用,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走完这个艰巨的过程,怎能形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多了,思考的内容便呈现多元、便有了深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命跃动、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看到了美丽中的些微瑕疵,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泛化体验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笔者认为,语…  相似文献   

8.
问: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难忘的一课》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有什么作用呢? 答:一、上下勾连,统领全篇。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是作者站在留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揭示了上课的基本内容,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第二次,是在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时候,作者被吸引被打动,因而情不自禁走进教室,跟  相似文献   

9.
曾经看过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真是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连接起来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的,要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的问题,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一、追根究底——让赏析再向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课文很短,只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对于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纲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和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忽视读书的现象非常严重。首先,教师面对紧迫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课文读一遍,有的课文让学生课下读,一篇课文读几遍的情况很少;其次,学生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而不认真去读,该读的课文不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师生双边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课文口若悬河的分析自然也是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面四种方法,以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课前阅读 1.浸润到语占中.真切地爱一回 不管是怎样的课文,你都要设法爱上它.这是首先要做到的.经典的写景抒情类课文,文质兼美,要喜欢;写人叙事类课文,形象鲜明,要喜欢;抽象枯燥的议论说明类课文,也要喜欢.喜欢了,你才能找到感觉.怎样喜欢呢?读.读一遍两遍,可能没有感觉;三遍四遍,哦,好像还不错;五遍十遍,嘿!还真是写得好!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1.你觉得在这部分课文中哪些词语显得很重要(写得很精彩)呢?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把它们画下来,准备讨论。(读后讨论交流)2.对!同学们谈得很好。那么,我们又该怎么读这部分内容呢(?教者指导学生如何在词句朗读的轻重快慢等方面下工夫)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吧……4.好!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学生的朗读也显得挺有感情的。但静下心来一想,却又觉得这其中似乎多了一些机械与生硬,少了一些生机与活力。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们呼唤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录】上课开始,我试着问学生:“课前你们已预习了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你们喜欢这篇小说吗?”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和你们有同感,这的确是一篇值得仔细品读的好文章!”我接着征询同学们意见:“这堂课是我和你们一起学呢,还是同学们自己学?”很多同学说:“我们与老师一起学!”“好啊!”我温和地说道,“不过,我希望同学们唱主角,怎么样?”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大约十分钟,同学们的读书声似乎戛然而止。我关切地问道:“同学们刚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处了吗?”有个女同学立即站起身,说:“老…  相似文献   

15.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 ,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时 ,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穿 ,以“读”的训练为主线 ,上“活”语文课。一、贴“尾”激趣 ,初读感知同学们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喜欢 )那么 ,你们在观察小动物时 ,注意到了没有 ,小动物的尾巴是一样的吗 ?(它们的尾巴不一样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比尾巴》。指导学生对照拼音读课题两遍 ,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思考 :课文描…  相似文献   

16.
等待是美     
于永正老师在给一个班的小学生上课。教学内容是课文《全神贯注》。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能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地鼓励道:“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第七遍,他终于将这段课文读通顺了。是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关爱!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在一个一个错误的尝试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老师十分希望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化境。可学生的心智水…  相似文献   

17.
教学思考:在许多“精彩纷呈”的课改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简简单单地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编课文等。一群聪明的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上演一场场配合默契、皆大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阅读是考查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综合性试题,它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要求运用的知识能力较高,因此,中学生在阅读中感到非常棘手。那么,怎样才解决这一问题呢?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是在考试的时候,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习题,不可能一遍又一遍地读。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有的学生洋洋洒洒了一大篇,但得分却很低,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没有答到点上。  相似文献   

19.
(一)预习课文要求在三年级时曾经训练过“预习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四年级的时候训练过“带着课后思考题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三项要求:首先要学会读通课文,所谓“读通”课文,就是要读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最后还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在预习的过程中,还要把实在弄不懂的词语、句子和内容做上记号,一般方法是横线加问号。帮你提升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养成自学本领起辅助性作用。在做这一类型的阅读题时,首先要好好地去读课文,最起码读三遍以上,对文章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在文章中做上…  相似文献   

20.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