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为”的用法及意义 “为”在古汉语中是个具有重要语法功能的词语,含义非常广泛,随上下的不同,而附有临时意义。在《鸿门宴》中它有三种用法,有的作动词,有的作介词,有的作语气词。为了更好地理解意,现将其一一归类,分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and 是个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表示“和、同、与”,但是在实际运用中,and 的意义和用法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有的语法学家称 and 为“万能连词”,并非言过其实。本文拟就and 的多功能用法,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作一归纳,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谓词后面带上合成趋向动词“上来”、“下去”时,同时又带名词性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有三种,最自然的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字中间。“上来”、“下去”,有的表示实在意义,有的意义正在虚化,有的完全虚化。表示实在意义的“上来”、“下来”有的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有的没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正在虚化和完全虚化的,一般无各自相互相应的用法。“上来”、“下去”各自在汉语中都有些习惯用法,有的可用同义异形词替代,有的没有合适的词替代。  相似文献   

4.
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对课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的意义和用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的认为用“寒”修饰树,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有的认为书上把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比”的主要用法是在差比句式中作比较标记,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的语义却纷繁复杂,新旧语义共同存在于这一时期,语义发展态势各有不同:有的语义在这一时期逐渐衰落,有的则出现在多种句式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有生命力的语义又呈现出“比”从本义演变为比较标记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语气词“呢”的意义学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有的混同了“呢”的意义与“呢”的用法,有的未能充分注意历时的演变对共时系统中“呢”的意义的影响,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存有偏颇与不足,现代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呢”与表示非疑问的“呢2”有不同的来源,本在对“呢”的语法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及现代汉语“呢”的主要用法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呢”的意义进行了重新分析,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泥”具有表示反诘语气,表示感叹语气,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表示疑惑的语气以及表示停顿等多种用法,但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疑问语气,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词义泛义,句法功能变化以及语音变化等语法化手段逐渐衍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作”与“做”的用法问题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主张区别使用这两个字,可是又有人主张遇到没有把握从用法上区别的时候,宁可写“作”,不写“做”。主张区别使用的,有的说“作”的使用比较严肃,多用在公文中或成语中;而“做”则常用在文学作品中。还有的说“做”只能用做动词;“作”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名词……“作”一般只能做合成词的一个词素,不单用,带“作”的合成词其融合程度极高,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词语。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用法复杂,表义抽象,个性非常强,有的副词虽然属同一小类,但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大差别。常用副词“还”的义项纷繁、用法灵活,因此我们引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语言实例,从语法分布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对该副词作了详尽描写,特别是对该副词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9.
在芜湖方言中,“哈”[xa]是一个特殊字,它能够出现在多种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除了与普通话一样的拟声词、叹词的用法,在芜湖方言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用法,有的能够与普通话对应,有的却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正是这类词体现了它独具特色的语义和语用表达功能.以此类独具特色的用法作突破口,可以为江淮官话的研究提供语言材料,更好地探讨语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since 表示时间的用法since 在句中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和付词.有时在句中使用相似的 since 短语和从句,但它们表达的意义都大不相同,有的意义竟会相反。因此需要注意 since 在用法上的种种区别.Ⅰ.since 作介词时的用法和区别1、since 后跟名词或动名词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作时间状语.谓语动词应该用现在完成时,而且应是表示延续意义的动词,不可为表示终止意义的动词.例如:  相似文献   

11.
and是个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意为“和,同,与”,但是在实际使用中,and的意义和用法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有的语法学家称and为“万能连词”。本文拟就其用法作一归纳,供大家参考。 1.表示条件 and连接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通常是祈使句,表示条件,第二个分句表示结果。从形式上看,这样的句子是并列句,但在意义上,它相当于一个含有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此时,and相当于if。例如: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3.
曹丽娟 《甘肃教育》2020,(5):191-19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一、如何从语义语法上区分“得”的用法“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1.作动词。  相似文献   

14.
“刚”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它最初是形容词,到了唐代,“刚”分化出表时间意义的副词用法,这个用法在以后的演变过程中,继续保持副词的语法功能。本文针对“刚“的副词用法,把它的历时演变作一系统的描写。并结合描写对它语法化的诱发机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5.
“情态动词 have 过去分词”结构的意义和用法在英语考试卷中经常见到。有的考生由于对此缺乏深刻的理解 ,难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 ,有必要对此结构及其用法作一简要归纳说明。一、表示说话人认为过去某事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时 ,用“must have 过去分词” ,意为“一定……”。该结构多用于肯定式的陈述句中。例如 :Hemusthavefinishedhishomework .他一定完成了作业。Herfatherthoughtthatshemusthavemetafairy.她爸爸认为她一定遇上了一位仙女。Wh…  相似文献   

16.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17.
在俄语中,经常会遇到或这两个词与动词连用的情况,这时的与已失去其本身动词的原有意义。现就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分析。 一、的用法和意义 是动词的过去时中性形式,译作“有时”“往往”“常有”“有过”,既可以作语气词,  相似文献   

18.
台州方言中“得”声音出现的频率极高,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看,它是不同的词,表现为不同的词语用法特征:有的作为词语后缀的一部分,有的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形式,有的与其它动词、名词组合,表示一种复合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世荣 《初中生》2008,(7):43-45
keep在我们的英语教材中用法不一,意义多样。现就其用法归纳如下: 一、作系动词,意为“保持、继续(处于某种状态)”,其后常跟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表语。  相似文献   

20.
在中文中,“远”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表示时间上的意义,比如说“永远”的“远”。而英语中的far也有同样用法。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对 far,farther/farthest和further/furthest的用法感到糊涂,在此我们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