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与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资源,进行了一系列不义之战。《左传》中可见颇多的军事术语,如“伐、侵、袭、攻、征”等。这些词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因战争性质的不同以及具体环境的限制,所以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一“齐师伐我”现在通行的古文读本和教学参考书,都把“齐师伐我”的“伐”解释为“进攻”。这当然不错。伐,甲文作(?),金文作(?),均象以戈刺杀人颈之状,其本义为以戈杀人。卜辞“王宾文武丁,代十人,卯六牢……”即用其本义。”战争是以杀人为务的,故伐又引申为攻战征伐。  相似文献   

3.
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341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田胎为将,孙膑为师,起兵伐魏救韩。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出兵迎战。孙膑采用“减灶诱兵”的计策,在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此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甚详,此外《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秦本纪》以及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和《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也有相关记述。  相似文献   

4.
《作文大王》2010,(1):18-19
瞒天过海,比喻可尽种一种一欺骗手段暗中做成某事,使别人看不出来。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于是齐国派兵援救赵国。齐军没看直奔赵国,而是趁魏国此时内部空虚去进攻魏国,使攻赵的魏军不得不撤兵,回救本国,由此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就用“围魏救赵”来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相似文献   

5.
征,伐,侵,袭,讨,攻这几个词在古文中都用以指军事上的进攻,含有“进攻”,“讨伐”的意思,但它们各自表示的意义色彩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7.
《失街亭》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断。街亭之战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在蜀魏战争中却居于关键性的位置。街亭是蜀方军队进退的咽喉之地,是运粮要道,是防止魏军包抄、侧击的屏障。蜀魏双方,不管是谁,只要占领街亭,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一、导语设计 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进攻力量强大的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迎战。廉颇在长平筑垒坚守,双方相持三年。在此情况下,秦国使用反间计,故意扬言廉颇只善守而不善攻,秦国不怕廉颇,最害怕的是赵括。赵王没有真正了解廉颇的军事才能,也不去向将士了解战争的情况,征求具体的对策,就信以为真,调回了廉颇,改派缺乏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 赵括到阵前,也没有调查研究,盲目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粮食供应又被切断。赵军断粮46天,五次突围不成,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40万赵军士兵在投降后全部被活埋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赵王和赵括都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于战争是如此重要,对其他工作又何  相似文献   

9.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完颜挞懒,汉名昌,金穆宗完颜盈歌第五子,金初著名的军事统帅.挞懒之功在于他在攻辽伐宋的战争中多有战功,为金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当宋金局势由金强宋弱转变为宋金双方势均力敌时,挞懒审时度势地提出和议策略,成为宋金关系的斡旋者,使众多无辜百姓免受战争之苦.挞懒之过则是他在宗派斗争中为发展自己的利益,主张将河南、...  相似文献   

11.
“征、伐、侵、袭、讨、攻”这六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在意义、用法和色彩上有细微差别,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二三十年代苏联正规军由56.2万人扩充至13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正规军,有力地保卫了苏维埃政权,苏共中央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将领。在军事思想上推行大纵深进攻理论,在二战中使卫国战争节节胜利。二三十年代苏联红军技术装备更新规模之大史所仅见,新型坦克和新型飞机服役,从而保证了以后迅速战德国法西斯。  相似文献   

13.
《史记·周本纪》中有一则故事:古公亶父(周先祖之一)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武汉沦陷后,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日军侵战中国的土地太多,战线过长,以致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迅猛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为此,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改变侵略方针,对国民党停止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当时许多清醒的中国人都认识到,在日本“鲸吞”政策宣告破产的背景下,应该与日本的“蚕食”政策作针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15.
清人陈光宪在其所编《历代名将事略》中,对守与战的辩证关系分析说:“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从我国古代的战争实践来看,当两军对垒,本方的兵力不及对方时,采取先坚壁清野防守,伺机突袭敌人的战法往往十分奏效。例如南北朝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与北方的北魏政权发生战争。宋军兵少,魏军兵多,魏太武帝亲率大军长驱进攻,宋军初战不利后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征”、“伐”、“侵”、“袭”、“讨”、“攻”等词,这些词都有出兵攻打对方的意思、都可用以指军事上的进攻,不过,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在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它们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古代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这些词均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攻、战、击,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  相似文献   

18.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题: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空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燕使乐毅伐破齐,齐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折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杀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9,(5):51-56
西晋灭吴之战与东晋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发生的两次著名的"南北战争"。虽然后者以前者为蓝本,但两次战争所产生的结果却是一成一败。从军事角度比较两次战争战略缓冲地带之争夺,体现江淮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形势对东吴政权的重要性;基于两次战争双方人口因素、军队数量和军队战斗力的分析,发现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主动权的控制;对比对交战双方战略战术与战略方针,凸显出军事决策对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比较研究这两次战争成败之因素,能够为我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