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因处女作《放浪记》而成名。因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九州各地辗转流浪,一生都喜欢旅行。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不仅在国内,也去国外旅行。在这些旅行中,唯独有一个地方--满洲她去了四次,并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还把作品的舞台背景设置在此。满洲这块大地是具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这跟林芙美子的满洲之旅是有一定关联的。本文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满洲之旅的所见所闻,探究满洲之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5,(5):46-51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一生酷爱旅行,曾先后5次出游中国东北三省。她与这里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情缘。通过梳理林芙美子的几次东北之旅并研读其相关游记作品,可见林芙美子心中的东北印象;结合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剖析其酷爱东北之旅的缘由;同时了解她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由于林芙美子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单纯的喜爱转变为暧昧的敌意。由此可见,特殊时期下部分日本作家屈服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林芙美子是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反战争和爱情为主题,通过林芙美子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战后颓废混乱的社会状况和男女不同的爱情观念。基于此,以小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突破口,对林芙美子的爱情观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昭和时期三大女流作家之一,林芙美子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许多在物质世界艰难生存,在精神层面寻求救赎的女性形象。通过放浪来获得救赎,凭借逃离来确立女性的主体性认知是林芙美子的文学特质。一方面,林芙美子的文学赤裸裸地暴露了近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对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另一方面描绘了女性为争取话语权进行的抗争与奋斗,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5.
林芙美子是日本文坛存在争议较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战争观在战时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二战期间她屈从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淫威,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战后则选择彻底"失忆",摇身一变成为战后反战文学的代表作家。通过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战争书写,可以了解作家当时对于战争的基本看法,从而较完整地把握林芙美子的战争记忆的变化轨迹。而复杂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的客观局势则决定了林芙美子的战争书写必然带有暧昧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南京"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在日本侵华期间,也有一些南京主题的文学出现,这其中就包括林芙美子的『女性の南京一番乗り』、『南京まで』『黄鶴』等以中国南京为背景和舞台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作为"记录皇军不灭之战功,建构战争文学之高峰"的日本"笔部队"中两位女作家之一的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在举国迷狂的战争宣传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由于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喜爱变为敌意。昭和12年12月31日林芙美子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在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后抵达南京,面对惨绝人寰的事实,却为迎合当时日本的国策,而写出种种与事实不符的报道,扭曲战争的真相。因此,林芙美子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是负面和丑恶的。目前,在国内对于日本国策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对于日本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京主题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一系列小说为例,解析小说中的南京主题,揭示日本女作家在战争背景下的精神选择和扭曲的心路历程,从而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进行批判,以史为鉴,进一步探讨战争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芙美子因女性书写而知名,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符合近代日本“贤妻良母”的文化规约。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阐释框架,以《放浪记》《河沙鱼》《晚菊》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出林芙美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内在的关联性,分析“芙美子”“千惠子”“阿欣”这三位女性是如何凭借身体表象僭越男权规约并重构自我的。通过考察三位女性对男权秩序的身份越境,指出了林芙美子女性形象谱系书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芙美子是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的女作家,活跃于昭和时期,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当过女仆、下层工人以及店员等,饱尝了社会的艰辛,然而这些阅历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第一手材料。1928年以发表长篇小说《放浪记》崭露头角。1948年凭《晚菊》获得第三届女流文学奖,标志其小说写作手法的成熟。本文试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晚菊》中女主阿欣的刻画探究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1968年2月13日,一个拥有中国、英国、夏威夷血统的小女孩出生在了夏威夷火奴鲁鲁的胡氏一家。她就是胡凯莉。虽然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离异了,但是跟随母亲生活的她的成长历程,就像她的血统背景那样多姿多彩。15岁的时候,凯莉参加了夏威夷青春小姐的选拔赛,之后又晋身于美国青春小姐的选拔中。在决赛前母亲  相似文献   

10.
玲子哭了     
玲子很坚强不爱哭,可今天她却哭了,真的哭了。 玲子是个苦命女孩,大家都这么说。 玲子4岁时,父亲丢下她和母亲就去了,8岁时,母亲也撒  相似文献   

11.
李明 《考试周刊》2012,(22):23-24
林芙美子在一生当中八次来过中国,而这八次访华性质可分为两个时期来看待。第一次(1928年)到第五次(1936年)访华,都是在比较安定的国情下进行的旅行或访问,可以分析出她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心情和行动。而第六次(1937年)到第八次(1941年)访华,则是在战争中参加的国家组织的行动,可以说是当时顺应国策而进行的从军之旅。  相似文献   

12.
母亲疯了。因为我和她看到父亲跟刘辣椒在一起鬼混。母亲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火气上来了,便暴打母亲,母亲的惨叫声一次又一次在屋顶上响起。而这时,我是什么也不能做的———除了哭。母亲朝我们这边爬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和妹妹。那眼神充满恐惧、绝望、愤怒与乞求,也许她以为她就要死了,她得在死前拥抱一下她的骨肉。我的哭声盖过了母亲的呻吟,她无力了,仰躺在地,眼睛闭着,喘着气,满嘴泥土。父亲还在骂些不是人话的话。我和妹妹哭着,父亲骂着……母亲睁开了眼。突然,她笑了———像极了邻村疯了20多年的六子。我吓住了。父亲也吓住了,…  相似文献   

13.
海蓝,心蓝     
不必说让视野沉浸在那片一望无际、与天相连的深蓝之中,也不必说让耳朵去倾听那一阵阵环绕在四周海天内的低语,单是闻到那似五指海星、似透明水母、似五彩斑斓珊瑚丛中飘来的气息,都是一种身和心遥远的期望……大海,生命的摇篮。梦里我想念她,不管是她宁静而慈祥的微笑,还是她宽广博大的胸怀,都让我的心跟随她那深蓝色的气质和那母亲般美好的怀抱,起飞。蓝色的大海,是生命的起源,是灵魂的根基,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我要赞美你。大海母亲用她那美丽的双眼、那份无私的爱牵引着我的心。多少次梦里潜入大海,让每一寸肌肤贴近母亲,用每一次呼吸亲…  相似文献   

14.
是什么使生命的价值失色小雨4岁时,她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小雨跟随母亲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生活。此后,小雨的父亲再也没有管过孩子,没有给过一分钱抚养费,甚至一次也没有看望过女儿。母亲怕女儿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婚,独自承担着挣钱养家和教育女儿的双重责任。曾经,在亲友和老师的眼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元月15日,离春节还有5天,苗依依又在电话里催母亲回家过年。放下电话,苗依依轻轻抽泣起来。苗依依也曾经有过幸福的家,父亲是北京一家国企的高级工程师,母亲刘瑾是北京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2001年,苗依依9岁时,父亲去了加拿大,在那边有了一份感情,母亲愤然与他离婚。离异后,母亲辞职远赴上海,在一家外企打工,2003年6月,她在上海注册了一家食品公司。母亲去上海后,苗依依跟随姥姥生活。大年初一早饭后,她百无聊赖地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以“受伤的小鸟”为名进入聊天室,很快,一个网名叫“阳光鹰”的网友向她发出了信号,苗依依打出一行字…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父亲答应过等她过6岁生日时送她一个布娃娃,但生日还没到,父亲就跟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父亲去台后,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学会了承受诸多人生的艰辛。只是,偶尔看到人家的孩子怀抱布娃娃时,她的目光里才会闪烁出光亮来。在海峡这边守望了一生的母亲带着遗憾去了。没有想到,母亲走后不久,一个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人出现在她家门口。面对着这个自称是她父亲的人,她心里竟没有多少激动。此后,她办好了一切手续,到台北来接孤独的父亲回大陆定居。当她找到父亲的单身公寓,发现老人已死去多时。父亲的遗物是他房间里的好多个樟木大箱子。…  相似文献   

17.
《南昌教育》2007,(1):63-64
南坪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静子(化名)望着母亲寄过来的账本,泪水涟涟,她反复翻看四年来的每一笔费用,忍不住含泪低语:“妈妈,对不起……”昨日,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静子意外地收到了一封远在青海的母亲的来信——整整50余页的账本(复印件)记下了她在渝大学四年的花费,总计达11万元。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女儿领悟那份“不容易”,珍惜机会;静子重读账本,愧疚与感动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8.
和母亲一起长大的孩子肖峰当心理医生在为一位和母亲一起长大的男孩咨询时.却给其母亲作了诊断:关怀过多而指导不足;包办代替,过度封闭保护—…·一个周末的下午,一位母亲领着她那上高一的)L子小伟,前来找我咨询。她说)L子自打生下来,父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他...  相似文献   

19.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表姐已经是个五年级的学生了,此时她母亲跟随医疗队远赴南也门,她的初潮也因为母亲的远离而茫然无措。表姐对她外婆,也就是我的祖母说,当时,她完全吓坏了,椅子上留下一滩鲜血,同桌的男孩惊叫起来:你哪里弄伤了,怎么会有那么多血?表姐本能地羞红了脸,她不清楚它来自她身体的哪个部位,但下体又一阵热流涌动,让她再次惶恐起来,甚至开始绝望——她想,她一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20.
人物介绍杏林子(1942—2003),本名刘侠,台湾著名女作家,祖籍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由于她未足月便出生,身体瘦弱,母亲希望她将来强壮一点,所以给她起名叫“侠”。但,12岁时她竟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的特征是:痛苦。杏林子说生病后她将痛苦分成五级:小痛、中痛、大痛、巨痛、狂痛。她母亲说:“自从杏林子患了这个病后,她没有一分一秒不是在痛苦中挣扎,数十年来她缠绵病榻,需要别人照顾,早上坐在轮椅上,每晚要戴呼吸器睡觉。”她后来将笔名改为“杏林子”,其中原因除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杏林镇”外(她7岁离开故乡到台湾居住),也表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