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司马谈所称名家,先秦称辩者。名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名家学说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酷似古希腊的智者。从学说的性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三个共同点,即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和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从学说的历史作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的名家学说,是墨家辩学、荀子名学的前导和刺激;智者学说,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前导和刺激。反过来说,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是名家学说的清理与升华;亚氏逻辑学,是智者学说的清理与升华。名家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智者学说和亚氏逻辑学,分别是中西文化中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中西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名家、智者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亚氏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关系,揭示中西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比较逻辑学的典型个案研究,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荀子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荀子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ogic)。虽然,大陆学界大多主张荀子之名学即等同于西方之逻辑,然而,学者皆未予以明确之说明或证明。因此,有关荀子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荀子名学之确切理解与把握,此外将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章指出,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而在对话诗学的建构中,理应注意在中西诗学比较领域广泛存在的诸种问题;章尝试性地探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实证的传播与接受史的研究,起源于中印文学研究领域,相对而言,中外文学之间的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则起源并展开于中西(中国与欧美各国)文学比较研究领域。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生事实联系的历史较为晚些,实证研究的资源远不如东方各国文学关系史那样丰富,而且西方文化与东方及中国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也适合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的平行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反思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梁启超开启墨家论理学(逻辑学)研究以来,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一直论争激烈,存在着片面“求同”和片面“求异”的思维取向,关键在于其“前提”的不真实、不充分。因此,只有认真反思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才能正确探讨各自的研究对象与个性,全理评价各自的长短及其人类性价值,为中国新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英文“Logic”众所周知,现今“逻辑”一词是英语“logic”的译音。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1853-1921)在《穆勒名学》(1903译自穆勒的《逻辑体学》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但他在书的按语中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辩学启蒙》。曰探、曰辩,皆不是本学之深之相副。必求甚近,姑以名学译之,”可见严复并不主张音译“logic”,而主张意译“logic”为“名学”。不过首次把“logic”译为“名学”的人却不是严复,“名学”一词最早见于1824年(清…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修辞学在理论形态上有“诗性”与“理性”之别,诸如定义概念与非定义概念之异,综合与分析之异,形象化表达与抽象表达之异,修辞学的依附性、非系统性与独立性、系统性之异等。研究、认识中西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的差异,对总结我们的历史化遗产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思维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但中西的思维方式又各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中庸重整体重直觉重求同,而西方则尚竞争重个人重逻辑。只有认真比较二者的不同,才能发现它们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促进它们进一步交流,有机结合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与另外两支即古希腊逻辑和印度古代逻辑同步发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诸子百家中就有不少先哲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辩学(逻辑),写出了《墨经》及《大取》、《小取》这样的逻辑专著。及至两汉魏晋,名辩之风仍旧不衰,新的创获仍有不少。然而到了唐宋元明,受汉代独尊儒术延续的影响,学术讨论之风处于低湖,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也转向消沉。清代以后,学术思想重新活跃,研究古代逻辑开始复兴,加上西方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中西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由于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教育环境比较宽松,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培养,以及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和讲求实效的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不同阶段和形态。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实现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飞跃;汉传因明则形成了“八门二悟”的论辩逻辑体系,并在语用逻辑、辩证思维方面有所探讨。而藏传因明无论在哲学本体论、知识论还是逻辑上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 ,提出在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并试图通过对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来回答它们 ,最后谈谈普通逻辑教材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东荪认为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语言的不同可以引起逻辑的差别,由此就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逻辑。张先生的观点强调了逻辑的特殊性,可以启迪我们考察中国逻辑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建构”。但不能否认,寻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虽逻辑之理存乎天壤,但现用的理科逻辑对国人来说终究是拿来主义。西方逻辑与中国传统丈化生活有冲突也有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问题在教育生活中的讨论,探讨怎样使理科的蕴含逻辑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以期用优质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现实女性题材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赋家之创作主旨和表达内容,将其概括为“言志”、“抒情”和“其他”三类进行分析论述。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试图对其发展状况与嬗变轨迹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传统逻辑教材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以下四个技术问题:把“如果非p那么非q”提升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标准表达式;引入二元和多元斥取词以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把主词存在问题由预设提升为明设;以现代逻辑为纲来安排普通逻辑教材的体系。解决了这四个技术问题,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即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20世纪,传统逻辑学命运乖舛.试验逻辑学派在其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试验逻辑学是由杜威创立,通过其本人和其学生胡适的不懈努力传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试验逻辑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评和否定,但它本身并不是纯粹的逻辑学.国人在二三十年代对试验逻辑的推崇以及时传统逻辑的排斥是有一定原因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化,不同的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形成蚀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即注重形象说明,忽视抽象概括,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强,以推类为主体,重问题研究,轻形式概括。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中国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当前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是举全民之力,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汲取全人类几千年积淀的先进科学成果和方法,洋为中用,科学分析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促进传统资源实现新质飞跃和现代转型,是文化领域的必然历史要求,是提高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逻辑史研究包含在内)理论层次、实践价值的根本途径与必由之路。借鉴希尔伯特的元研究、塔尔斯基的元语言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方法,提出中国逻辑史元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使该领域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