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东西”     
东西这个词,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使用都非常广泛。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正确使用,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校长不是东西某天,校长在上课前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准备听课。  相似文献   

2.
说“东西”     
方位名词“东”和“西”组合在一起便可泛指各种事物,并且在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如“吃点东西”、“写点东西”等等,为什么不约言“南北”或其他词而非“东西”不可?因为自古以来,汉语中排列方位一般以“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为序。由于这种习惯,当人们想用简略的词语来表示四方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中所刊蒋益明老师的《说“东西”》,探讨了“东西”之得名。对其某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异议以供商榷。为何事物不约言“南北”或其它,而非“东西”不可,蒋文提出如下观点:1.习惯使然。2.以产地代物产,物产于西方,故言之。3.约定俗成。笔者认为,1、3点无从考证,且例证有误,第2点只能算历来“东西”得名说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儿子问父亲“东西”是什么意思,父亲解释说:“东两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特指人。”然后儿子举例说明什么是“东西”。  相似文献   

5.
李欣 《初中生之友》2011,(28):38-38
<正>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碰到。比如河北、湖南、刮东风、夕阳西下等等。汉语中的东、西、南、北并不只是表示方向,它们还有其他的含义。我们常用"东西"这个词来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而这个词义的产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南北朝以前,"东西"都只指东方与西方,而没有表示事物的意思,如《孟子》"人性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里的东西就指东边和西边。由于东、西方向的相对,所以一东一西,可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令人很难评价的年代,教育也一样,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十字路口”,在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碰撞中,难免会有一些“虚浮的东西”粉墨登场。请看下面几个发生在学校的典型场景:  相似文献   

7.
传说乾隆年间,京城有许多外国留华学生,汉语学得很不错。一日,乾隆帝心血来潮,将一名外国学生召上殿来,想考考这洋青年学汉语到底学到什么水平。  相似文献   

8.
[献课]应题只是测评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不可以成为一条所谓方法生产的流水线,输入文学就可以生产出作文产品。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唤醒孩子们的心,帮助他们逐步成就这样一种能力:对于某一主题能够自我苏醒,真实书写自我思考,这是一种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东的繁体字为“东”,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东部》说:“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思是早晨太阳顺着树木往上高升,表现出一种动态,这就是日出的方向,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代所传说。但现代有些古文字学者却认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东”字像是一个无底的大口袋,里边盛放物品,两端用绳子结扎起来,实际上是“橐”的本字,后来“东”字被借去作为表示方位的字,于是另造一个“橐”表示口袋意思(口袋无底为“橐”,有底为“囊”)。这就是说,“东”字本来是整体象形,不可分割,《说文解字》误把象形字当作会意字了。西是个象形字,…  相似文献   

10.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1.
据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次遇到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回答:去街上买东西。朱熹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笑着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  相似文献   

12.
据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次遇到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回答:去街门买东西。朱熹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笑着说:你把五行和  相似文献   

13.
“东西”一词词典里说有三个意项。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dōng xī),如“买东西”或“语言这东西”。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情感)(dōng xī),如“这老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三是指东边和西边,后又指从东到西的距离(dōng xī),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甚至以此将“东西”拆开来用引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东西”     
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  相似文献   

15.
释“东西”     
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即东边和西边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东西,但东西有其文化意义,正是它的文化意义才使得这一词在历史上有其他一些不仅仅指方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17.
“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  相似文献   

18.
王大林  马晓晗 《成才之路》2010,(2):I0010-I0010
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许多关于君子的经典话语,其中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君子不器。”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何含义?  相似文献   

19.
一次,乾隆皇帝见到一只竹篮,问纪晓岚:“此物何用?”纪答:“盛东西。”乾隆又问:“何不盛南北?”纪解释道:“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南北水火无法盛。东西是木金,所以盛东西。”这个故事,旨在表现纪晓岚敏捷的才思,不一定真实。这里所说的盛“东西”而不盛“南北”的问题,是一个与“东西”一词的由来有关的问题。“东西”这个词比较特殊。“东”和“西”都是  相似文献   

20.
最近,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全国观众的重视。由来自全国31个省市及港澳台学生组成了32支代表队,最终决出汉字听写最强者,其参赛规模和汉字听写水准均创历史之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令人叫绝。这次大赛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让我们叹服孩子们惊人的记忆力,更让我感到青少年时期培养记忆力的紧迫性。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记忆力总是学习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