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他还非常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主要论述有以下几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孔子所谓“性”,是指人的本性,也是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的“天性”(《孟子·告子篇》)。孔子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命题中,既承认人的“天性”,又重视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讨论了孔子的人性思想,在对其进行形上化解读后,提出其人性思想中的性智相分,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看来,先天的人性很相近,他无善无恶,具有平等性。经由后天的“习”,结果却相去甚远。“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最美的礼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钱文忠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让我们受益匪浅。但笔者也有不理解的地方,这里提出来向钱教授请教,并与关注者商榷。当讲到“性相近,习相远”时,钱教授说: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性学说是中国封建社建社会正统的人性学说。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后,经孟子、苟子、韩愈、李翱及张载等人的发展演变,为儒家人性学说奠定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程颢进而提出了“气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电脑》2006,(3):38-38
我国古代有《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你知道英语中也有“三字经”吗?嘿嘿,就在下面呢!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特质,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指人都具有"类特征",为其推行"有教无类"主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习相远"揭示了形成人性差别的原因,为其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兼顾人的个性和"群性"(社会性):揭示群性的内涵,即合群是人的天性,人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倡导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注重以社会价值观引领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孔子创立的人性论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飞 《教书育人》2009,(6):10-11
近年来,德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每次参加培训,听报告、讲座,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都会是重中之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习”字揭示了人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化”对于性格、品质、道德的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先做人、后成才”也突出了人的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关注学生道德需要孔子的自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在《论语》中,涉及人性观点的只有一条,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孔子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他认为,人内在地拥有"善端",并趋善避恶,这说明人具有完善自身德性的自觉性,具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是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必需品,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现代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它更多地是采取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德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每次参加培训,听报告、讲座,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都会是重中之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习”字揭示了人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化”对于性格、品质、道德的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先做人、后成才”也突出了人的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陈经山 《学周刊C版》2011,(11):201-2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青少年中能够背诵“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多.《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183;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只不过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于习性,它取决于后天)。  相似文献   

16.
总主题: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高中组(共25题) 一、命题作文1.缓慢而优雅地成长2.有德自然香3.善“辨”4.人生是自助餐5.诚信归去来6.也说“性相近,习相远”7.痛苦也美丽8.我的陋习  相似文献   

17.
总主题: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高中组(共25题) 一、命题作文 1.缓慢而优雅地成长2.有德自然香3.善“辨”4.人生是自助餐5.诚信归去来6.也说“性相近.习相远”7.痛苦也美丽8.我的陋习  相似文献   

18.
C、中国大成德育整体化中更突显个体化特色的多落点教育原则——德育要进行整体化目标的培养.更要重视个体化目标可行性的多元教育:教育什么时候也不能搞机械化生产“一刀切”的单一目标教学。因为人的多元特征随着人的成长,随着接受多元的教育,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一、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历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课题。从中外迄今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学校教育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基本已成定论。如孔子就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无重大差别,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正确论断。荀子从“制天制”和“性恶论”出发,也特别强调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化性起伪”就是他关于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重要命题。到了近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更  相似文献   

20.
郭霓 《陕西教育》2008,(11):45-45
“性相近,习相远”。主要是说人们由于共性而相互吸引,又由于习惯和风俗的差异而疏远。习惯和风俗同属于文化范畴。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引起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引起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