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频度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切入,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社会学统计原理和方法,对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结构、评价内容权重和评价频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办法和评价频度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一、设置课堂学习目标的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水平目标中对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做出了详细阐述,但是这些阐述不是同时针对某个单元或某个课堂学习目标的,它的阐述是为了统领学年学习目标,是为了教师制订学年计划提供参考。如果一节体育课追求达成所有的学习目标,那么就会造成课堂学习评价面多、广度大,评价可信度打折。表1的学习目标表述过于全面,人为地造成课堂学习评价范围广、内容多、标准多,使课堂观测繁杂,教学反馈信息增多,课堂容量扩大,引起评价失实、失真,降低了评价作用,导致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低。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体育学习新评价的可操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上有了重大的突破,新的评价理念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与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但如何把先进的评价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收到真实的效果,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从评价实践看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一)关于学生自评与互评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武断的现象。但就自评应该如何科学地进入学生学期与学年的学习成绩评定,如何更好地体现和落实自评的目标,笔者认为比较模糊,…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后的体育课程评价,有一项落实到纸面上的改革,就是引入了学分制,根据学分认定的方法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这一学习领域,要完成分学年,  相似文献   

5.
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指导我国国民运动健身活动,在国家国民体质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我国公民体育锻炼缺少科学指导的现状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和建立适合国民特点、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主要包括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运动方式选择、运动强度控制、运动时间安排、运动频度确定和注意事项等6个部分.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身体形态机能测试和运动能力检查等内容.通过10周体育锻炼效果观察,并结合研究结果,验证了慢跑快走、传统体育、有氧体操、球类、游泳、登山登楼6种运动方式的健身效果,根据不同人群的健身目的推荐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研究并确定了通过心率、心脏功能能力和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明确了获得理想体育锻炼效果的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和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提出了参加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已进行两个学年的实验。结果显示:体育课程已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综述与分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部分省市教研室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学年接近尾声时,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是体育教师必做的工作。客观、综合的学年体育成绩评定,是对学生一整学年体育学习效果的真实反馈。一、成绩评定方式应多样学生的学年体育成绩评定不能仅靠终结性评价,一次测试的成绩作为学年体育成绩,缺少过程性评价。在成绩评定时,应关注学生的成长,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出勤、遵守纪律情况、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探索实践校园"体育年"理念,将校园体育比赛、体育活动贯穿到学校一整年的教育教学中。"体育年"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活动的叠加,更是将体育作为一条主线,将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到其中,打造成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育人大平台。探索"体育年"评价创新方式,将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个人比赛和班级总体体质状况纳入学年总评,将更多因素参与到学校体育改革中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论证和理论思辨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指标和标准.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认为,1)采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可以较为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或现状,能够较为科学的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评价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指标,其构成要素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作为评价主体,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依据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实情,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划分为"经常锻炼"和"偶尔锻炼"两个等级.4)经常锻炼的评价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截稿日期:2015年11月22日前第1期:如何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是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本学期气候条件,将学年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时数组成规模和目标不同的教学单元,并制订出单元评价项目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从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中发现,高校虽然普遍开展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教活动,但在评价的组织实施、态度、时间、频率、方式、内容、结果利用以及师生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认为高等学校应拓宽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健全学生参与评教的机制,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评价工具,使学生的评教真正有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佟铸  李贵阳 《体育学刊》2003,10(3):90-93
从哲学的价值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特征,指出体育教学评价应将主体的需要与体育教学的属性以及正确的评价观三统一起来。阐述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体育院校运动技术教学与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收集全国10多所体育院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评价、运动技术评定及其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运动技术教学与效果的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与方法、工作程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探讨并设计出一套运动技术教学与效果评价体系综合量表,使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趋于量化、科学化,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现状的不足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现行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提出了学习评价重点必须在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类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变,以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改革要求;另一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评价重点转变的问题,提出未来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将更加重视他们创造力的表现以及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评价的重点不再是其教学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在分析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创新后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和导航作用。这对于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评价现状的不足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谭兆风 《体育学刊》2001,8(3):70-72
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必须完善以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评价方法,注重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加强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评价模式相比,分层评价模式有以下特点:统一定性的评价模式与个体差异的评价模式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它突破了原有的统一定性的评价模式独霸天下的局面,给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大学公共篮球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公共篮球课教学评价进行初步探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性的构建浙江省大学公共篮球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公共篮球课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却明显滞后。如何设计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是体育评价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