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前期小说的独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此期创作中“率真”的审美追求。“率真”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择取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的摹写以及创作方法的运作上。它是主体自身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化环境及外国化思潮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率真”的审美追求既使郁达夫前期小说获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对人性的刻划达到了较高的深度,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审美素质即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素质。它是人的基本素质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深刻地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懂得欣赏美,能够表现美,进而创造美,则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 物也缺少苍凉悲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 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 说就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 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5.
“美与情感,对于艺术犹如灵魂肉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这是郁达夫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七日在《艺术与国家》一文里所阐述的文学主张。考之郁达夫先生留给新文学的五十余篇小说,可以说他是实践了自己文学主张的。在小说创作上,他在执着地追求自然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等等的同时,着重于强烈的自我表现和真挚的感情流露,精于情景交融的氛围渲染,长于人物情怀的描摹,这便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浓郁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小说在题材选择、抒情方式、结构形态和自然美、感伤美追求诸方面,呈现出带写实风的浪漫抒情特征。它是一道诗意盈盈,情意绵绵,风格独异的文学风景,提升了中国现代小说和抒情文学的艺术品位。郁达夫的风格奇特,但不是完美的,它给我们的审美阅读“朝着美的上升”提供了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性在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在目的上有着他自己“求真求美”的美学追求和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社会学追求,实现了他张扬自我和反抗虚伪的传统道德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作品强烈的主观抒情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他小说的抒情性特征。本文以《沉沦》为范本,从感伤美和病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浪漫美和诗意美、抒情的散文美四个层面来品味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在新文学阵营里,对王尔德作品的译介曾形成一股热潮。郁达夫是最早将王尔德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翻译了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而且还翻译了王尔德为这部小说所写的《自序》。与此同时,王尔德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他的非功利主义和非道德主义的文艺观,以及他对表现颓废、堕落等带有“恶之美”色彩的生活的偏爱,都在郁达夫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刘久明 《天中学刊》2002,17(4):54-59
在郁达夫对外国文学的广泛阅读和吸纳中,对法国文学的接受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郁达夫对法国文学有着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对许多法国作家都评价甚高。但是其中真正被他引为知音而且能够和他产生精神共鸣,却只有卢梭一人。卢梭给予郁达夫的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他大胆而真率的“自我暴露”的勇气和追求人性真实的坦率;与此同时,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描写自然的重视,也对郁达夫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非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13.
对郁达夫小说,评论界历来有所指责,有人说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的同情。”这种舆论使郁达夫及其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消极”、“颓废”的灰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就成为郁达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郁达夫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表现有二:第一,不少作品存在着露骨的性的描写,毫不隐蔽地暴露了肉欲苦闷,官能刺激。第二,许多作品的基调忧郁感  相似文献   

14.
曹胜高 《天中学刊》2003,18(3):61-63
汉赋作品和汉赋作者都极力推崇“丽赡之美”,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作品的内部审美趣味上。汉赋作者对于“丽赡之美”的追求渊源于“礼的外化”观念。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这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对“人与自然契合”湘西世界的自然美、爱情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和谐共存的原始乡村人文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独特的视觉,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道德沦陷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具有广泛的人类意义与世界意义,获得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性、自然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必然导致对封建统治的反对与控诉,从而要求人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意义;在景物描绘方面,郁达夫开创了我国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热爱美,追求美,珍惜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说是人的天性。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教育正是不论在教材内容,还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美的因素。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一具有浓重悲剧意识的作家;家庭、个人、时代、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他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主要表现为“青年忧郁病”;郁达夫通过大自然和酒,使他浓重的悲剧意识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风格或者审美自觉,其背后的原因是他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生命悲剧意识渗透在他的创作中,构成了作品的哲学形态之核心,可以从“生的苦闷”、“情爱精神家园”和“宗教归宿”三个角度来探究其幽隐的灵魂世界和独特的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